被引排行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张洪忠目前 ,对于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 ,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 ;另一种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 ,否定二者合流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发展的回顾 ,认为 :二者在理论层面上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在具体的方法层面上互为他山之石
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
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中国各级政府正在进行的政府建设课题。但是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内涵等方面理论上研究还很不够。在综合分析了一些专家的成果后 ,文章提出了自己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看法。
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
王小明;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化的精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着消逝的厄运。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到古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探索,再到中央四部委传统村落全国性普查的开展,历经20多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已进入重要历史阶段,并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古村落"保护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对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科学性进行理论分析,探讨新阶段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
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想,其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和嵌入式社会结构、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策略。
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严庆;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建构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作为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与反映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植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之中,自觉于近代列强围攻中国的困局之中,勃兴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既要克服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又要应对来自于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关注短板、提升政治认同、规范民族理论传播、坚持正确道路、发挥好制度功效等。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刘梅;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垃圾分类既可以减少土地占用,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本文介绍了日本、美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垃圾分类的做法,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的经验,对中国的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
“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
何阳;孙萍;"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论。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中国农村可以划分为传统农村和城市化了的农村,传统农村与城市化了的农村在建设环境上有所不同,传统农村以人口流出为主,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村民收入结构单一,事务复杂性低,面临德治影响广泛,法治薄弱,建设动力不足,建设能力有限的挑战;城市化了的农村以人口流入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村民收入结构多元,事务复杂性高,面临法治影响广泛,德治薄弱,建设难度较大,建设优势未被充分利用的挑战。推进"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正视中国农村具有显著差异的事实,坚守完善自治主轴线,利用法治和德治共同促进自治的原则,区别对待传统农村与城市化了的农村,传统农村应强化法治建设,提高建设热情,增强建设能力,城市化了的农村应强化德治建设,正确认识建设难度,充分利用建设优势。
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
陈世联;文化的多元共生是学术界业已达成的共识。文化认同并非单纯的指对本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它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宽松与严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识。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研究
刘俊;自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运动以来,“保障农村人口居住权,实现居者有其屋”一直是立法设计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唯一价值目标。然而,当我国迈入市场经济轨道后,农村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应当兼顾保障目标与效率价值目标。在思路上,应当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宅基地使用权,赋予其物权属性。在此基础上,将其权利的运行划分为三个环节,并通过不同环节实现现代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的双重价值理念,建立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法律规则,以共同实现制度设计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