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6 | 301 | 3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论。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中国农村可以划分为传统农村和城市化了的农村,传统农村与城市化了的农村在建设环境上有所不同,传统农村以人口流出为主,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村民收入结构单一,事务复杂性低,面临德治影响广泛,法治薄弱,建设动力不足,建设能力有限的挑战;城市化了的农村以人口流入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村民收入结构多元,事务复杂性高,面临法治影响广泛,德治薄弱,建设难度较大,建设优势未被充分利用的挑战。推进"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正视中国农村具有显著差异的事实,坚守完善自治主轴线,利用法治和德治共同促进自治的原则,区别对待传统农村与城市化了的农村,传统农村应强化法治建设,提高建设热情,增强建设能力,城市化了的农村应强化德治建设,正确认识建设难度,充分利用建设优势。
Abstract:[1]郁建兴论“三治”:政社关系的“哥白尼式”革命[EB/OL].(2016-06-19)[2017-12-12].http://www.chinanews.com/df/2016/06-19/7909561.shtml.
[2]徐勇,赵德健.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张康之.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邓大才.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条件研究——从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视角来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4(6).
[7]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
[8]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廖克林.法律之所遗道德之所补——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J].法学杂志,2001(5).
[10]奚广庆.依法治国需与以德治国相结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
[11]贺雪峰.乡村治理现代化:村庄与体制[J].求索,2017(10).
[12]彭林.儒家乐教与德性圆满[J].文史哲,2013(6).
[13]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14]胡洪彬.乡镇社会治理中的混合模式:突破与局限——来自浙江桐乡的“三治合一”案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7(12).
[15]林善浪,纪晓鹏,姜冲.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16]何显明.“三治合一”探索的意蕴及深化路径[J].党政视野,2016(7).
[1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4).
[19]刘东阳.全面依法治国要抓“关键少数”[J].前线,2016(11).
[20]桂胜,赵淑红.农村文化扶贫的路径探索——户籍在外“故乡人”的反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1]郭建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思路和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1(6).
[22]李鹏飞.论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与路径——基于不同文化情境的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2).
[23]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422.6
引用信息:
[1]何阳,孙萍.“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6):205-210.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县级政府‘政策转换’的实证研究”(16BZZ06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