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2 v.40;No.340 24-3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及培育策略研究”(201843XB3820XB);;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2019-GMC-002)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想,其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共享繁荣发展的经济体和嵌入式社会结构、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KeyWords):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身份;;中华文化;;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
24,090 | 347 | 3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参考文献
[1]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中国民族研究战略方向的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3]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4]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詹小美,李征.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9(1).
[6]陆卫明,张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
[7]习近平.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J].民族论坛,2015(10).
[8]吴玉军.符号、话语与国家认同[J].学术论坛,2010(12).
[9]暨爱民.“整合”与“引导”:国家认同的秩序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8(9).
[10]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02-24.
[11]虎有泽,云中.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
[12]孙金菊.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13]常安.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14]吕朝辉.习近平边疆治理思想论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
[1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1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9-09-27,http://www. xinhuanet. com//2018-05/03/c_1122774230. htm.
[1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8-05-03,http://www. xinhuanet. com//2018-05/03/c_1122774230. htm.
[18]孟瑜.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3).
[19]李其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6).
[20]青觉.长治久安视阈下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3).
[21]左岫仙,巴拉吉,熊坤新.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
[22]赵英.新时代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23]陈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8-09-05.
[24]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25]陈辉.从差异性到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26]孔方斌.民族交融好味道[N].人民日报,2015-09-30.
[27]范君,詹小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8).
[28]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9]吴孝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7-05-06.
[30]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4).
(1)参见商爱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焦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意识教育》,载《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2)参见黄晓娟《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王明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文学史上的根植》,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参见宋全《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中国民族》,2018年第1期;朱维群《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科学与无神论》,2018年第4期。
(4)参见刘吉昌、金炳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载《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期。
[2]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3]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4]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詹小美,李征.民族观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9(1).
[6]陆卫明,张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
[7]习近平.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J].民族论坛,2015(10).
[8]吴玉军.符号、话语与国家认同[J].学术论坛,2010(12).
[9]暨爱民.“整合”与“引导”:国家认同的秩序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8(9).
[10]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02-24.
[11]虎有泽,云中.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贵州民族研究,2018(11).
[12]孙金菊.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13]常安.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14]吕朝辉.习近平边疆治理思想论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
[1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16]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9-09-27,http://www. xinhuanet. com//2018-05/03/c_1122774230. htm.
[1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8-05-03,http://www. xinhuanet. com//2018-05/03/c_1122774230. htm.
[18]孟瑜.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3).
[19]李其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6).
[20]青觉.长治久安视阈下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3).
[21]左岫仙,巴拉吉,熊坤新.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
[22]赵英.新时代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23]陈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8-09-05.
[24]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25]陈辉.从差异性到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
[26]孔方斌.民族交融好味道[N].人民日报,2015-09-30.
[27]范君,詹小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8).
[28]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9]吴孝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7-05-06.
[30]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4).
(1)参见商爱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焦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意识教育》,载《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2)参见黄晓娟《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王明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文学史上的根植》,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参见宋全《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中国民族》,2018年第1期;朱维群《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科学与无神论》,2018年第4期。
(4)参见刘吉昌、金炳镐《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载《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3
引用信息:
[1]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基金信息: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及培育策略研究”(201843XB3820XB);;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2019-GMC-002)阶段性成果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