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建东;汤成玉;
云贵高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汉唐时期山地族群的分布格局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并深刻影响了山地人群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的复杂程度及其类型。氏族部落与酋邦组织的长期存在,不仅制约了中原王朝的开发经营活动,而且也延缓了区域内部的社会分化与政治体演进。与同期南方山地社会相比,云贵高原地区一直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地方层级控制体系,山地人群长期游离于王朝的政治体制之外,使得西南疆域的华夏化进程较南方山地社会更为曲折,表现出独特的发展逻辑和历史文化延续性。从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汉唐时期云贵高原山地社会演进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实际上也是西南边疆社会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曲折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2021年12期 v.42;No.36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剑;
增进对于中国疆域版图与生活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理解,并在学理上形成具有解释力的叙事,不仅有助于认识国家历史、深化国家认同,更是构成系统性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基础。文章力图通过对文明与地缘的系统性揭示来理解一个广义上的中国,并以此为前提与基础,经由"山""水"意象及其所蕴含的具有超越性的共有精神价值的解释,来探寻"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生态结构关系及其特征,以及这种关系本身所具有的连接性意义。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揭示一种贯穿中国边疆各区域及生活其间的各民族之间"统一环"的历史生成与延续,从而提供一种理解中国边疆-民族整合关系的思想史方案,以助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与实践。
2021年12期 v.42;No.364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滕驰;
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大召及其周边的变迁,这是一个从宗教化空间到商业化空间再到符号化空间、网络化空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体是空间的行为者,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团结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国家和国家在场对共同体和文化认同的形成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网络空间的异军突起,使得传统空间的区分、互动、认同、矛盾等问题显得空前复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考察和研究其变迁成为重大时代命题。
2021年12期 v.42;No.364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霍晓丽;
湘西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传统上以古歌、史话为主,直至清朝改土归流后才出现汉字撰写的家谱。龙、吴两姓家谱通过追溯共同祖先、移民化家族历史、措置时间的叙事,部分内容虽与地方史志记载不相一致,但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框架下,国家、地方、修谱者等不同行为主体出于统治、发展、权力等因素考量的复杂互动。湘西苗族在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中,自发或自觉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从家族、苗族向中华民族的扩展。从历史记忆的视角来看,湘西苗族家谱的建构反映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程。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奠定基础,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也为历史记忆建构提供了更普遍的社会框架。
2021年12期 v.42;No.364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99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薛其龙;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相关,与道教圣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联。《松下踏歌图》表征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交融与认同,呈现合作、共享的艺术样式,确立为多民族文化对话和多元一体的艺术符号。《松下踏歌图》复制品遍布于各个村寨,应用于乡村面貌的改造与社区文化的塑造之中,作为公共艺术呈现多样的形式与内涵,在实现民族记忆的社会性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松下踏歌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艺术作品,有四点价值:社会凝聚的视觉动力,族际关系的维系方式,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图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路径。《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揭示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及普遍性表征价值,映现了当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2021年12期 v.42;No.364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126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林鸿潮;张雨田;
以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保障应急物资供给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在政府主导下有序吸纳社会资源,是现阶段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的关键。但对这种协议性质的争议和对紧急采购概念的误用,造成了实践中的混乱。《民法典》第494条规定的国家订货合同进一步造成了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向私法路径的偏移。对此,应当明确应急物资保障协议是特殊的政府采购合同并定性为行政协议,在澄清《民法典》第494条不利影响的基础上,遵循公法路径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在这一路径下,应当在应急物资保障协议中增加储备对价条款,以平衡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此外,还应当建立与应急征用并行的应急征购制度,作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2021年12期 v.42;No.36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3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于长永;王雯;李孜;
文章基于CGSS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四期混合截面数据,构建劳动力失业风险发生的脆弱性分析框架,采用Ordered 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劳动保护对劳动力失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失业风险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健康状况和教育程度,还体现在工作经验和技能培训。健康状况越好、教育程度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劳动力的失业风险越低;参加技能培训,能够显著降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劳动保护对劳动力失业风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越高,拥有该岗位的劳动力的内在保护就越好,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就越低,失业风险也就越低。劳动合同为劳动力就业安全提供了外在保护,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力失业风险明显更低。劳动力的失业风险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婚姻状况、政治面貌差异和代际差异,男性、非在婚、非党员和40-49岁的劳动力,失业风险更高。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在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加强劳动力劳动保护和注重劳动力失业风险的个体差异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21年12期 v.42;No.36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94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落桑东知;
公元1782年,松巴堪布针对藏传佛教中有关"佛典"问题,撰写了一部颇具"文本批判方法"的辩论文。同年,作为其高徒的土观呼图克图,对上师之观点作了"纠谬之事"。本文通过分析诤论文中两者对藏译佛典之形成、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性质及掘藏文献的真实性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展现他们对"佛典"概念的不同诠释。继而,又将两者诤论之意义,置入到藏传佛教史脉络谱系中,以期凸显其思想史意义。
2021年12期 v.42;No.364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看本加;更他加;
普巴在藏语语境中有橛子、兵器、法器和本尊神等多种含义。文章依据敦煌古藏文文献和各种藏文史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普巴的历史和传承,并对普巴崇拜产生的普巴羌姆、色拉寺朝拜普巴仪式、普巴护身符等宗教仪式过程进行详细考察,揭示藏传佛教普巴崇拜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2021年12期 v.42;No.364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纪华传;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通过设立蒙藏管理局、蒙藏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藏传佛教的管理政策与法规,并通过笼络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领袖等措施,力图在动荡的时局中增进对藏传佛教的管理,强化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中央政府通过敦请佛教高僧进行抗战宣传,揭穿了日本觊觎蒙藏的野心,使蒙藏各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边疆稳定。本文对民国时期的藏传佛教管理政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维护边疆安定进行了研究。
2021年12期 v.42;No.364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禄生;
我国刑事案件在线诉讼的实践肇始于"十一五"期间,并主要围绕事实查证、在线审理以及程序推进三个维度展开。尽管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但相关制度仍然呈现出体系上的碎片化、立场上的实用主义以及路径上的"功能等值"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刑事案件在线诉讼的制度构建需要实现由规范的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覆盖刑事诉讼全流程并实现诉讼阶段的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突出权利本位的立场,合理确定刑事案件在线审理的案件范围和适用条件,并根据刑事诉讼的特殊需求设定身份认证、在线示证、庭审质证等配套制度。最终,在成熟技术支撑下适当超越"功能等值"的路径,在特定案件审理中谨慎尝试相较于线下规则而言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刑事案件在线诉讼规则。
2021年12期 v.42;No.364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902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胡铭;严敏姬;
犯罪预测是警察部门进行犯罪预警与侦查的重要手段。大数据背景下的犯罪预测兼有传统犯罪预测原理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双重特色。犯罪预测大数据化改变了传统警务的执法模式,提升了犯罪预测的效率与精确度,确保了执法过程证据留痕与可追溯。与此同时,数据化的犯罪预测中存在的"黑数据"现象、数据获取过度侵犯个人隐私、算法不透明导致的歧视偏见以及数据壁垒的存在,给科学的犯罪预测造成一定风险。为应对风险,有必要优化犯罪预测中的数据选择标准,在数据收集时坚持信息"个人自决"原则和比例原则,一定范围内促进算法公开与透明,加强数据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2021年12期 v.42;No.364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496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秦鹏;易凌波;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出台后,将积极有序地推动电子诉讼作为重要内容。由于直接言词原则受质疑、民事电子准备程序缺位、系统操作复杂等诸多原因,导致在线庭审出现法官不愿用、律师担心用、当事人不会用的局面,出现了理论热实践冷的悖反现象。新冠疫情暴发推动了在线庭审飞速发展,但疫情形势好转以后,在线庭审使用率大幅下降,似乎在线庭审只是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设想融合技术弹性和程序的刚性,通过构建民事电子准备程序机制,解决民事在线庭审诉讼效益和诚实信用的缺失问题,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在线庭审的司法效能,缓解日益加剧的司法资源不足与案件剧增的突出矛盾。
2021年12期 v.42;No.364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01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安孟;张诚;
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以及数字化人才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省际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然后借助中国大陆31省(市、区)2003-201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效率得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的创新效率,成为新时期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新动能。这一核心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会直接提升创新效率,还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作用间接提升创新效率。因此,应当全面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双赢。
2021年12期 v.42;No.364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473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王冬;柴国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振农村居民消费是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大重要任务,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影响农民消费的机制,通过构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8年份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但该提升效应表现为中、东、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非平衡特征;改革的组成成分影响农民消费的效应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也存在共性,即各地区依托农业主体生产能力指数实现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效应较强,依靠农业资金保障能力指数影响农民消费水平效应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消费水平增长,而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改善消费环境渠道提升农民消费的效应较弱。最后,以提振农民消费的视角,为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021年12期 v.42;No.364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53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樨樨;曹正旭;董会忠;
本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2007—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之后进入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邢台、衡水、邯郸、沧州等东南部工业城市耦合协调程度低于地区平均水平,2019年初级耦合协调程度及以上城市达到10个;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短期内虽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影响,但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质量起到负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021年12期 v.42;No.364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85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刘秀兰;胡文君;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处理也成为重要事项,比照对应的企业会计准则,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金融资产转移中的继续涉入金融资产转移业务,会计准则为商业银行转让信贷资产予以证券化提供了核算的依据,但尚存在不尽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初始确认的核算规定和或有事项准则未有效对接。后续期间,对于相关关系人会计处理规定不全面:"相关资产产生的收入,相关负债产生的费用,不得相互抵消"表述含糊,不得要领;被转移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提取规定比较笼统。信贷资产证券化到期缺乏相应会计处理规定说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缺乏规范性操作指导,相应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CPA考试教材讲授也不完整,与当前我国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业务现实不相适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1年12期 v.42;No.364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常江;田浩;
本文主要基于技术可供性分析,深入挖掘流媒体的发展、普及和智能化给当代视听文化带来的"间性消逝"这一结构性变化,并据此归纳出数字时代视听文化的三个基本趋势:流行审美的私人化、社会交往的原子化、身份认同的流动化。本文认为,数字视听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用户的认知区隔和情感交缠基础上的文化,具有表浅、混沌和反公共性等核心属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时代视听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策略:对媒介的生态性分析应当在未来的视听文化研究中扮演基础性的角色;在解释视听文化领域的具体现象时将情感动力视为行动者的基本行为逻辑。
2021年12期 v.42;No.364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054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黎藜;李凤萍;
本文旨在探究传统性别观念和不同渠道上的信息传播如何影响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以及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是否会影响传统性别观念与育龄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基于对486名育龄女性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性别观念和人际讨论分别与女性生育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而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关注与生育意愿呈负相关。此外,虽然女性在传统媒体平台的新闻关注与其生育意愿未呈现直接关系,但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传统性别观念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关注对女性生育意愿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对于低传统媒体新闻关注的女性来说,传统性别观念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小;而对于高传统媒体新闻关注的女性来说,传统性别观念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大。
2021年12期 v.42;No.364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8206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林嘉琳;陈昌凤;
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算法技术的发展使零工经济迅速扩张,与此同时,算法决策对平台和雇员的控制也导致了多个相关主体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劳动冲突。本文以外卖平台为例,观察了《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所引发的微博讨论,通过对事件中公众的关注焦点的分析,从权力关系变动的角度反思其背后的原因,探讨算法决策下零工经济平台发展中的人文主义缺失问题,从而对平台型企业建设应有的价值理念及其落实方式做出思考。
2021年12期 v.42;No.364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043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吴雪丽;
从"机村传说"始,阿来开始讲述20世纪后半期藏地乡村的历史,在思考小历史与大历史、村庄与国家、个人与时代、创伤经验与历史记忆的关联时,也标示出他之于藏地乡村历史变迁的复杂的情感地图与情感结构。阿来试图超越"在地"的、"实在"意义上的乡土历史书写,走进乡村的内部去探寻个体和乡村的精神图景与文化记忆,通过对藏地乡村的人物图谱的深描、对藏地村庄精神图景的重构、对族群传统和文化记忆的打捞,显示出他的乡村书写所可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
2021年12期 v.42;No.364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4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军仓;
吉狄马加和瓦历斯·诺干在两岸少数民族作家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都从自我文化传统出发,构建民族主体身份,延续民族命脉,并在全球化与现代性冲击下,用自然世界观抵御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这两位作家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各自的族群意识,吉狄马加从民族传统出发,以全球视野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强烈的抒情加以表达;瓦历斯·诺干则结合族群历史经验,以冷静的笔触记录人类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战争频发的当下,两位作家的诗与文对解决人类危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探讨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对促进两岸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2期 v.42;No.364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杰;
民族的图像空间呈现是竹枝词特有的一种空间叙事方式,其以视觉语言为文化符码来展演可视的西南少数民族。竹枝词的民族图像空间以"可视的语言"为视觉形象的媒介形式,对西南族群的盘瓠神话、跳月对歌、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仪式场域进行展现。在"同化"视野下对西南族群进行服饰、发式、秉性、形貌等种族特征的视语建构,呈现为以视觉语言解码破译与编码转译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符码。与跨界想象、族群边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及社会结构互动中演进形成认同的根源,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形象"。
2021年12期 v.42;No.364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春来;
在后扶贫时代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巩固和提升产业扶贫成果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积极意义。在论述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与价值基础上,提出政策-要素-利益的融合分析视角,并结合广西P县个案"扶贫车间"的回访调查,分析政策、要素、利益三者在产业衔接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在后扶贫时代,通过强化政策保障机制,使扶贫产业的政策投入作为输入型资源,从兜底扶持转变为激励策略,从项目制打造扶贫产业点到政策集合助力培育和布局核心产业;建立要素融合机制,增强产业竞争力应当引导企业、合作社等主体依托区域市场提升产业链拓展功能,实现产供销有效性整合;优化利益协调机制,强调产业振兴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政府、企业、村集体以及农户的利益均衡和共享。过渡期的有效衔接将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效能提升,在诸如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拓展、利益均衡分配以及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建构等方面呈现出积极效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导向存在地区差异性,其最低目标在于维持劳动力的有效就业,保持集体经济的活力以及实现农村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利用。
2021年12期 v.42;No.364 180-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124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郭振雪;
网络统一战线是一项新兴的以网络为平台、网络技术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特定网络人群,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统战工作方式。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空间拓展"的应然结果,也是习近平大统战理念的重要维度和组成部分。从现实维度看,构建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征求和收集网民意见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中国网络统一战线的构建机理包括以统战主体、统战对象和统战平台为支柱的"三位一体"框架和完善的网络统一战线制度体系。
2021年12期 v.42;No.364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69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包涵川;
中国治理情境中的政权和社会关系呈现出水乳交融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重要路径在于基层党政干部时常回应与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生活性事宜,即"生活小事"。基于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基层政权普遍应用三种机制处理"生活小事":一是"利益惠及",即增进民众在日常生活事宜中的现实利益;二是"情感融通",即基层干部通过共享情感的方式深入民众生活;三是"持续走访",即逐个解决民众生活诉求,并将共性内容抽象出来形成公共意志。三种机制分别使政权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得以建立、深化和扩展。治理共同体和生活领域的融合反映了中国政治文明传统,"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积淀形成的本土性治理思想与实践。
2021年12期 v.42;No.364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021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杨磊;朱德全;
民族地区囿于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区位发展等原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是重点更是难点,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与多方主体协同服务乡村振兴。从产业融合、场域融合、主体融合三个向度出发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融合模式,能够很好观照当前职业院校的实践行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业链条规划不清晰,县-镇-村产业耦合力度不足;二是职业院校大都以独立服务为主,教育资源缺乏集聚性;三是乡村振兴主体间利益链脆弱,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后续发展中,应鼓励职业院校参与产业规划,打造民族片区产业集群;加强职业院校间的多边联动,建立职教乡村振兴联盟;创建利益共同体,营造乡村振兴主体间的联动生态。
2021年12期 v.42;No.364 20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28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赵春辉;费艳颖;
文章借助管理学"SWOT"方法,分析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继而探讨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意识形态向主线强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校内校外向主线看齐、网上网下向主线凝聚的对策,旨在助力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上,站出来、走在前,喊出来、落下去,干出来、做表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善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2021年12期 v.42;No.364 21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918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