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论清代四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维护统一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康雍乾时期依托四川推进治藏战略为重点

    赵心愚;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西依青藏高原。康雍乾时期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治藏战略,加强对西藏的治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原因之一是拥有四川这样一个重要战略基地。清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是中国清代史及西藏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依托四川推进治藏战略则是四川地方史应当研究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反映了清代四川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维护国家统一中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清代四川在推进治藏战略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发挥的作用则是多方面的。

    2025年07期 v.46;No.40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边疆治理现代化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张伦阳;

    古往今来诸多案例表明,边疆治理成效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关键阶段,在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边疆治理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促进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形成,近代边疆危机激发了“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而中国共产党的有效治理则铸就了“自强”的中华民族。以边疆治理现代化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筑牢边疆治理根基;做好民族工作,民族团结是生命线;实现均衡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筑牢安全屏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底线。在实践方略上,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导,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协同推进:以政治建设凝聚思想共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经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厚植物质基础;以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合力,打造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以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共有家园,提供可持续发展支撑。

    2025年07期 v.46;No.407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2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塑中华文化符号的逻辑与进路

    安学斌;刘建波;

    非遗传承保护、树立以及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中华文化符号包涵民族象征符号、地域象征符号、国家象征符号三重类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非遗与中华文化符号存在因果、依存、重合、互动、递进等逻辑关系,形成“基础-动力”逻辑结构。从认同、发展、转化、智识、传播等视角解构,深化非遗价值发现与意义认知、创新重塑、符号化生产与消费、人才与智力支持、传承传播,是非遗形塑中华文化符号的五重路径,对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十分必要与有益的。

    2025年07期 v.46;No.407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OE理论视角的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

    曹海军;苏日毕合;

    数字技术是提升治理效能、创新治理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注入了新的内涵,数字技术赋予非遗数字化保护既是治理手段的技术化又是嵌入治理体制中的技术治理逻辑的变革。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指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和效能的提升的过程。本文重点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在TOE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技术、组织、环境的研究视角,进而分析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内在机理,提出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优化驱动路径。

    2025年07期 v.46;No.407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遗产化”到“生活化”:乡村文化遗产活化的社会记忆再生产

    杨曙光;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背景下,乡村文化遗产活化面临“遗产化”制度保护与“生活化”传承实践的内在张力。本研究以社会记忆再生产理论为核心框架,结合活态传承理念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制度化保护虽强化了文化遗产的物质保存,却导致文化实践与日常生活的脱节,形成“博物馆化”与“展演性保护”的异化;而内生性的生活化传承则面临主体流失、记忆断裂与载体弱化的挑战,表现为代际断层、生产场景消逝与数字时代的文化碎片化。研究提出“生活化”导向的活化路径重构,强调社区赋权、场景再造与载体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策略,推动文化遗产从“历史标本”向“活态传统”转型。将社会记忆再生产机制嵌入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提出“弹性治理”的制度保障框架,倡导以动态平衡取代静态保护,为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悖论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国际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本土经验。

    2025年07期 v.46;No.407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本体澄明”到“功能解码”:非遗工坊基本意涵与功能谱系的阐析

    刘智英;马知遥;

    非遗工坊是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统合性上位概念。其存续形态是以工匠为核心凝聚多元主体,通过传统与现代工具协同,构建以“生产—销售”为基底,兼具研学研培、文旅文创等多元业态的复合型文化场所;运行机制采用工匠—工长的双轨管理架构,通过多维营销矩阵—柔性生产体系,构建聚焦传承—创新双螺旋共生体系,形成“管理协治—产销耦合—承创共生”的自组织演进系统;精神内核以工匠精神为根系,熔铸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等当代精神,淬炼出传统伦理与创新思维深度耦合的精神共生体;功能维度则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根基功能,以创业就业带动为支撑功能,通过双重功能累积效应转化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功能。四维一体系统性擘画出非遗工坊的立体图景,既锚定其作为统合性上位概念的工作定位,亦建构出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

    2025年07期 v.46;No.407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庭审对质模式的建构

    马静华;

    现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塑造了专门性的庭审对质程序。但在交叉询问程序中,当事人发问权的运行在客观上极易促成相互对质,因此还隐藏着另一种对质形态的可能性。在专门对质模式下,对质步骤与对质方式的规定可能违背了对质的基本原理,混淆了对质与交叉询问,存在程序重复之嫌。混合对质模式的形成,在理论层面源自当事人的发问权(诘问权),在制度层面则由于当事人通过行使发问权形成对质与其诉讼角色与诉讼地位相吻合,大致能够满足事实证明的需要。然而,混合模式的适用范围有限,对质效果难以充分保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下,有必要在立法上建立专门性对质与混合性对质并行的双轨制对质模式。两种对质模式的适用条件相同,但因存在程序的独立性与依附性的区别而应有程序构造的差异,包括适用对象、程序转换、对质步骤和对质方式等都应有所不同。

    2025年07期 v.46;No.407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排非新规程视角下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郭烁;孙永超;

    2024年修改公布的《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折射出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同步录音录像的制度缺陷与实践困境尤为突出。诸如辩护方的权利保障不足、律师复制权受限、调取程序繁琐、严重虚置的非法证据排除启动条件等问题,讯问合法性核查中驻所检察部门审查权限不足、律师参与实际虚化,审查起诉阶段强制调取与移送规则缺位导致监督效能弱化,审判机关审查与排除规则粗疏、“实质性差异”认定标准缺失、程序性瑕疵处理方式不明、录音录像证据属性争议未决等问题,影响了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功能的全面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可明确录音录像的独立证据地位,赋予辩方完整的阅卷权与调取保障,强化检察机关核查程序中对录音录像的实质审查,细化审判机关的认定标准及排除规则。

    2025年07期 v.46;No.407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刑事二审中“新证据”的限制及其审查程序——以《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

    纵博;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并未对刑事二审中新证据的提交作出任何限制,实行二审新证据的“随时提出主义”,这与我国刑事二审的实际结构并不相符,不利于实现一审的庭审实质化,也不利于保障诉讼效率和程序公正,因此《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应对控辩双方在二审提交的新证据进行必要的限制。控辩双方在一审庭审结束前已取得证据但到二审才提交的,应说明理由以及新证据的证明目的,由二审法官决定是否接受新证据;一审庭审结束后取得的证据按照证据存在的时间、迟延收集的理由以及证明目的而作不同处理;二审法官可以拒绝接受明显虚假、无法验证真实性、证明力极小的证据作为新证据;证据内容在二审发生变化的,必须足以改变一审认定事实才能成为新证据。对于控辩双方在二审提交新证据的案件,可先进行新证据的开示,然后由法官根据控辩双方对证据的意见以及证据本身的证明价值而确定是否需要开庭审判。在开庭审判的案件中,如果新证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仅就新证据进行质证;如果新证据与一审其他证据关联紧密,则需一并质证。根据对新证据的认定及其证明作用而分别选择发回重审、改判或维持原判。

    2025年07期 v.46;No.407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锐;苏浩;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重县”)的确立和持续帮扶是我国近年帮扶政策和防返贫政策的重要体现,对其有效衔接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助于优化过渡期后的帮扶措施和乡村振兴政策。本文以2017-2022年“国重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标体系,探究有效衔接的时序变迁及空间差异,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衔接的影响因素,提出过渡期后的帮扶思路。研究发现:第一,“国重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水平逐年上升,由勉强协调转为初级协调。第二,“国重县”有效衔接存在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衔接水平较低的县域对衔接水平较高的县域存在“追赶效应”。第三,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帮扶力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是“国重县”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农户增收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第四,“国重县”地域功能、地理位置、衔接水平的不同导致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基于分析结果,从分层帮扶、区域性帮扶、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提高帮扶精度等方面提出“国重县”过渡期后的帮扶路径。

    2025年07期 v.46;No.407 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樊晓燕;温金燕;

    数字创新赋能高技术产业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创新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沿海地区更加显著。区域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且数字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数字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创新赋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升其研发效率、国际竞争力及创新成效进一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研究结论为充分释放数字创新潜力并培育高端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启示。

    2025年07期 v.46;No.407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介作用

    巫蓉;

    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有利于营造规模化、高级化就业市场环境,为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提供新优势和新引擎。选取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基准回归模型、作用机制模型,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正向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在东部地区和高劳动收入份额地区中的影响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有效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据此,提出创新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引领机器人产业“加速跑”;制定差异化工业机器人发展战略,打造劳动力就业“新局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业态,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提供新思路。

    2025年07期 v.46;No.407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连接与共识:社交平台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舆论引导机制

    黄丽娜;李莎;

    在互联网深度嵌入的当下,了解如何在社交平台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其舆论引导机制是如何构建的,这对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极为重要。通过对微博数据的LDA主题建模,从议程设置、文化符号、情感倾向等维度剖析微博平台上主流媒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共识塑造路径,并建构关联网络对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共意过程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通过“议程—符号—情感”路径来形塑共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遵循着“集体认知—身份认同—历史共情”的内在逻辑。共同体身份认同是认知共识的关键,而情感共识则有赖于用户与媒体之间在情感互动中实现的历史共情体验。因此,强调议程与情感共振、议程与符号互构,增强隐喻叙事、促进动态化引导有助于主流媒体通过社交平台凝聚共识。

    2025年07期 v.46;No.407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灵戏剧:AI时代有声演播的红色记忆重塑——以广播剧《千里江山图》为例

    包磊;

    AI时代,以广播剧为代表的有声演播降本增效,重拾自身价值。作为感官渠道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有声演播的解码及转译无法实现多重渠道效应的短板,反而为人类发挥想象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譬如灵活营造出“私人空间里的公共空间”或是“公共空间里的私人空间”。这种戏剧化声音叙事的沉浸感与情感表达有利于接受个体完成“无意识的内化”,相对于被视觉感知局限性所束缚的影视创作,更适合重塑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引发共鸣,成为具有跨媒介特征的“心灵戏剧”。作为其中的成功代表,广播剧《千里江山图》与其话剧版相比,充分发挥其媒介间性的情感共通与形式转译,在想象丰富度上弥补了舞台展示的视觉单一性,在传播途径上扩大了主旋律叙事的社会影响力,为红色文化在AI新时代的融合传播树立了榜样。

    2025年07期 v.46;No.407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越城乡边界:数字乡民的社区嵌入与韧性重组机制研究

    周孟杰;姚建华;

    在现代性流动的语境下,青年群体通过数字化栖居、情感化连结与行动化实践的多重路径,重新嵌入乡村青创社区的日常生活结构,并实现了从原子化“游民”向新部落化“数字乡民”的身份转型。本研究基于田野考察方法,探讨数字乡民嵌入青创社区的三重逻辑,分析其韧性特质的生成路径与重组机制,并进一步考察这种社区嵌入对城乡融合的实践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民的韧性生产遵循“情感—文化”“交往—空间”“制度—平台”三重逻辑,他们通过“重建附近”的策略,在嵌入青创社区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弱权力关系社群;通过自发性的媒介实践与连结性行动,以“创业共同体”的公共身份推动网络资本增值,重组主体内在韧性潜能,并建构城乡融合语境下的生活新场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础上,数字乡民在社区融入与韧性培育的过程中,不仅催生了一个兼具主体内生性、创新能动性与文化异质性的青年社群,同时也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参照。

    2025年07期 v.46;No.407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烟火人间:乡村中青年女性短视频的话语生产与角色协商

    尚帅;

    随着国家加强了对短视频行业的治理,乡村短视频的生产逐渐告别低俗、审丑等残酷的身体叙事,向以展示积极正能量和乡村美好的日常生活转变,乡村中青年女性成为短视频生产的一股新生力量。她们紧紧围绕灶台等日常劳作场景,在凸显家庭温情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乡村媒介化的话语重构。在话语生产的过程中,身受技术、资本、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的掣肘,在争夺和协商中进行角色的调适,从最初的记录者逐步转变成表演者、被规训者和创业者等多重角色。乡村中青年女性短视频的话语生产要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应充分发掘在地文化,避免内容同质化;应深刻挖掘乡土文化的深层生命力,不应停留在乡村生活的表面美化中;更要抵抗住流量的诱惑,在话语生产的主体性中尽可能争取主导权,凸显其强大的话语生产力和乡村文明的价值底蕴。

    2025年07期 v.46;No.407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地方如何中国:以新世纪以来的江苏小说为例

    王小波;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中,地方书写如何在弘扬中国特色的同时保有“文化辨识度”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议题。新世纪以来,以“地方”作为方法的江苏小说具有多重解释学面向与建构性价值,具体表现为以地方意象承载动态文化结构、以地方经验表达家园情结、以地方景观进行现代性赋魅、以地方知识丰富文体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到,江苏小说中的“地方”逐渐从工具性符号上升为文化本体,成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维度。与此同时,透过“地方”对全球化作出回应,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已成为江苏作家的共识。江南文化追求精细雅致,强调自我愉悦与智性审美,形成了诗意栖居的生活美学,并在文学中催生出细腻的情感表达。这种将“地方”作为一种情感符号的地方美学可以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重要力量。江苏作家将个人经验与时代洪流相结合,守护文学的地域根脉,表现文化冲突、技术焦虑、历史反思等普遍的人类困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情感与精神的联结。

    2025年07期 v.46;No.407 16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德里达的“文字学”与声音中心主义批判

    肖伟胜;

    德里达针对索绪尔语言学中的“声音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性阅读,不仅质疑和颠覆了其文本中言说(言语)/书写(文字)的等级制和二元对立,关键在于他探究了言语/文字最终的“本原”即原文字,从而突出并确认了书写文字的优先性。他认为这种原文字(即原书写)就是延异,它是形式上的差别,是差别本身,是构成一切其他差异、踪迹的条件。如此一来,原文字不仅是言语和文字的根源,而且还是意义衍生的本根处,这一论断无疑是对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声音中心论思维传统的彻底解构。德里达的“文字学”将索绪尔的语言学嫁接到德国哲学的反柏拉图主义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最彻底、最坚决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哲学。

    2025年07期 v.46;No.407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21世纪以来西南文学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书写及其中国认同构建

    郝婷;魏家文;

    21世纪西南文学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书写,是文学领域构建中国认同的代表性取径之一。它不仅在“记忆的交叠术”和空间的辩证中通过对各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及其发展自觉的显化,昭示各族人民利益共享、价值共存、情感共在和文化共生的生动图景,还以地方路径、多边叙事和“居间性”的立场为方法,勾连民族融合所关涉的个人主体、地方、族群和国家等深层次问题,最终指向对具有历史连续、差异和合、人民主体的中国的认同。但此类作品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为此,在未来的创作中,作家除了增强对民族融合书写的价值使命的认识外,还要以自觉意识、科学态度和开放多元的观念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对民族交往融合的世界性表达,丰富构建中国认同的话语与实践经验。

    2025年07期 v.46;No.407 18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中国养老照护的风险格局与韧性治理研究

    朱荟;李昉;

    面对中国式养老中的照护困境,从“应对负担”到“建构韧性”的认知范式转变,旨在充分发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积极”意涵,通过体制机制的前瞻性建设,提升多元主体协同应对养老照护需求的总体能力。中国的养老照护面临诸多风险,如老龄健康需求复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风险分配与应对能力的差异。但凭借制度政策保障、环境科技适老化与家庭自我调适等优势,中国的养老照护仍有结构性的社会韧性作为支撑。中国养老照护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国家战略引领与制度供给、社区服务嵌入与社会资本建设、家庭照护者支持与福利提供、个体资源使用与健康资本储备四个层面出发,促进治理体系的有效调适。

    2025年07期 v.46;No.407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退休返乡老人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激励策略研究——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

    何晖;蔡婷;

    退休返乡老人作为兼具城市经验与乡土情感的“乡村回归者”,是乡村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载体。有效激励退休返乡老人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能激发乡村多元发展活力,又能贯彻积极老龄化战略。本研究基于有限理性理论,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和数值仿真,分析了退休返乡老人和基层政府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层政府是否采取激励策略与退休返乡老人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行为通过收益结构的调整相互制约,双方演化博弈系统的稳定性与社会形象收益、公信力惩罚、荣誉奖励、资金支持正相关,与激励成本、外部收益负相关。基于此,提出优化激励策略。

    2025年07期 v.46;No.407 20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迈向共同生产: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养老治理的实现机制与行动逻辑——基于G省A村幸福院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阳旭东;廖智柳;王德文;

    如何从共同生产角度提升基层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议题。虽然现有文献取得了一些具有价值的成果,但是鲜有研究从政社民互动的视角来挖掘多方合作的能动作用,也较少对基层治理共同生产现象背后隐含的实现机制、行动逻辑进行分析提炼。本文从农村幸福院的角度切入,通过对G省A村幸福院的田野调查,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构建农村养老服务共同生产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依托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动员、互动、连带和反馈四种机制,在其综合作用下可以实现乡村内外福利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利用,并在资源重塑与行动协同的助推下,促使共同生产实践产生扩大社会效益、创造公共价值、创新基层治理等扩散效应。本研究在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情境下基层养老服务共同生产机制,拓展了西方传统的共同生产理论的学理维度;在实践层面挖掘了基层养老服务共同生产的本土化行动逻辑,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经验启示。

    2025年07期 v.46;No.407 213-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事权承接视域下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质量评估的学校落点

    张良;张布和;

    教材建设事关国家事权,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质量评估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举措。本研究从事权承接视角出发,聚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质量评估的学校落点,提出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质量评估的逻辑应是在明确委托方和事权内容的基础上,以管理方(学校)、代理方(学科教研组)和执行方(科任教师)为承接主体,以教材使用的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为具体承接内容,以有效承接、调适承接、分解承接和选择承接为承接模式,最终指向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这一理论框架的落实应通过加强统筹指引、完善制度设计、搭建合作网络、优化动力保障,以健全高位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分级赋能的权责传导机制、激活多元主体的协同共生机制、形成导向鲜明的评估激励机制,进而促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质量评估工作的落实落地。

    2025年07期 v.46;No.407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王少;

    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内在要求,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则是实现这一深度融合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可以整体化保障教育数据安全,精准化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对于规模化提高我国数字教育水平,增强我国数字教育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来看,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能够持续化推动数字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数字教育资源,有效防范数字教育鸿沟。然而,高校本地化部署大模型也带来一系列挑战。大模型固有的技术风险在高校本地化部署时会被放大,由于本地化大模型对师生的认知更加深入和私密,人机关系有可能走向极端化。本地化部署大模型也会使高校教师的知识传授价值和成长引导价值遭遇解构危机,更为严重的是,本地化大模型在教育管理、课程教学以及科研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空转现象。为了规范运用本地化大模型,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高校必须将以生为本理念作为本地化部署的底层逻辑,对本地化大模型进行价值对齐训练,同时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彰显教师价值。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引导管理人员和师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本地化大模型,充分发挥其效用,确保本地化大模型对数字教育的评估符合教育目标和伦理标准。

    2025年07期 v.46;No.407 23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