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丽娜;李莎;
在互联网深度嵌入的当下,了解如何在社交平台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其舆论引导机制是如何构建的,这对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极为重要。通过对微博数据的LDA主题建模,从议程设置、文化符号、情感倾向等维度剖析微博平台上主流媒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共识塑造路径,并建构关联网络对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共意过程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通过“议程—符号—情感”路径来形塑共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遵循着“集体认知—身份认同—历史共情”的内在逻辑。共同体身份认同是认知共识的关键,而情感共识则有赖于用户与媒体之间在情感互动中实现的历史共情体验。因此,强调议程与情感共振、议程与符号互构,增强隐喻叙事、促进动态化引导有助于主流媒体通过社交平台凝聚共识。
2025年07期 v.46;No.407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5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磊;
AI时代,以广播剧为代表的有声演播降本增效,重拾自身价值。作为感官渠道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有声演播的解码及转译无法实现多重渠道效应的短板,反而为人类发挥想象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譬如灵活营造出“私人空间里的公共空间”或是“公共空间里的私人空间”。这种戏剧化声音叙事的沉浸感与情感表达有利于接受个体完成“无意识的内化”,相对于被视觉感知局限性所束缚的影视创作,更适合重塑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引发共鸣,成为具有跨媒介特征的“心灵戏剧”。作为其中的成功代表,广播剧《千里江山图》与其话剧版相比,充分发挥其媒介间性的情感共通与形式转译,在想象丰富度上弥补了舞台展示的视觉单一性,在传播途径上扩大了主旋律叙事的社会影响力,为红色文化在AI新时代的融合传播树立了榜样。
2025年07期 v.46;No.407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孟杰;姚建华;
在现代性流动的语境下,青年群体通过数字化栖居、情感化连结与行动化实践的多重路径,重新嵌入乡村青创社区的日常生活结构,并实现了从原子化“游民”向新部落化“数字乡民”的身份转型。本研究基于田野考察方法,探讨数字乡民嵌入青创社区的三重逻辑,分析其韧性特质的生成路径与重组机制,并进一步考察这种社区嵌入对城乡融合的实践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民的韧性生产遵循“情感—文化”“交往—空间”“制度—平台”三重逻辑,他们通过“重建附近”的策略,在嵌入青创社区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弱权力关系社群;通过自发性的媒介实践与连结性行动,以“创业共同体”的公共身份推动网络资本增值,重组主体内在韧性潜能,并建构城乡融合语境下的生活新场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础上,数字乡民在社区融入与韧性培育的过程中,不仅催生了一个兼具主体内生性、创新能动性与文化异质性的青年社群,同时也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典范意义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参照。
2025年07期 v.46;No.407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尚帅;
随着国家加强了对短视频行业的治理,乡村短视频的生产逐渐告别低俗、审丑等残酷的身体叙事,向以展示积极正能量和乡村美好的日常生活转变,乡村中青年女性成为短视频生产的一股新生力量。她们紧紧围绕灶台等日常劳作场景,在凸显家庭温情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乡村媒介化的话语重构。在话语生产的过程中,身受技术、资本、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的掣肘,在争夺和协商中进行角色的调适,从最初的记录者逐步转变成表演者、被规训者和创业者等多重角色。乡村中青年女性短视频的话语生产要想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应充分发掘在地文化,避免内容同质化;应深刻挖掘乡土文化的深层生命力,不应停留在乡村生活的表面美化中;更要抵抗住流量的诱惑,在话语生产的主体性中尽可能争取主导权,凸显其强大的话语生产力和乡村文明的价值底蕴。
2025年07期 v.46;No.407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