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民族学·人类学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动态嵌入视角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推进路径研究

    王超;王俐;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是新时期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有证据表明,城市各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高融入动机、低融入行为的“弱融入”现象,成为制约其高质量融入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动态嵌入视角构建了“经济-社交-文化”维度的梯度模型,用以揭示城市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基本表征与动态过程,通过对我国东部城市大规模调研分析,实证评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水平。分析表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不足,主要表现为能力融入较为单一、身份融入浮于浅层与情感融入偏好依附。在此基础上,从坚持就业优先、注重社交联动、增进文化认同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与实现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现实路径。

    2023年10期 v.44;No.386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75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外来人口及其在地化——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李鹏飞;

    以往对移民史之研究,较少关注契约文书中的普通移民,亦缺乏精细而微观的探究。清水江文书中的外来人口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主要来自湖南、江西、福建等地,集中于嘉道时期,大多为亲友或同乡,有的则熟练掌握契约文书的书写格式,并非目不识丁。这些外来群体以原有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租佃买卖山场、担任中人或代笔、联姻、改姓等方式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最终在异地他乡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熟人关系网。社会网络对外来人口的迁移、生计与定居都有着重要影响。外来人口的在地化或是一个不断建立和拓展社会网络,获取生存空间与社会资源的过程,由此,不同地区之契约文化能够交往交流,不同民族之人群得以交流交融。对清水江文书中外来人口的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尝试,也是进一步发掘契约文书研究价值、拓展移民史研究资料的具体实践。

    2023年10期 v.44;No.386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媒介仪式: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载体和场域

    毛嘉琪;张新;

    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改变了理念传播和信息阐释的通用方式。新的精神沟通维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从现实层面泛化至虚拟层面并嵌入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切口和支点。从单一现实转向虚实结合的传播环境和从传统媒体转向多元媒体的传播媒介,为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的媒介仪式呈现奠定了现实基础。通过具身沉浸的传播逻辑、群体画像的整合功能和社会展演的脱域呈现,媒介仪式能扩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的阈限,重塑各族人民共同在场。具体可从议程设置、符号编码和协作书写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仪式的实践效果。将一般的“理”转化为具体的“路”,在网络社会互动框架内,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3年10期 v.44;No.386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22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_旅游文化

  •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中国乡村旅游高水平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刘司可;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农村消费与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动力。文章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31个省份为样本,根据“五位一体”的政策理论,选取旅游开发与接待体系、旅游生态与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政府推动与监督管理、旅游经济与居民收入5个条件变量,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区域差异与组态路径。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旅游高水平发展路径有4条,可以归结为3种发展模式:文化价值共享模式、产业提质协同模式、创新资源激励模式;非高水平发展路径有3条,且非高水平发展路径并不是高水平发展路径的反向表达;西部省份拥有更加多元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旅游开发与接待体系、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的条件组合则是中东部省份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乡村旅游高水平发展需注重区域差异,优化乡村文化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协同互动,打造更具特色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2023年10期 v.44;No.386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11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感官体验对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焦虑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窦璐;

    焦虑感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旅游体验在维持个体心理健康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积极效应。本研究以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多维感官体验为视角,基于地方依恋和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构建了焦虑感的抑制机制模型,采集了5A级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数据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感官体验的四个维度(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体验和触觉体验)对焦虑感的两个维度(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地方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焦虑感。从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抑制总效应来看,视觉体验最强,听觉次之,触觉和嗅觉最弱。虽然安全感在感官体验对焦虑感的影响中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但安全感显著地负向影响焦虑感。本研究结论从游客最原始和朴素的身体感觉视角拓展了旅游对个体心理健康与福祉的积极影响,为新时期生态景区精准实施感官营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2023年10期 v.44;No.386 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3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论企业投资者投资行为合规化治理制度的构建

    朱德宏;

    投资者投资营利性企业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和通过企业发展增长社会财富。投资者投资行为合规指向是企业经营资格和企业经营过程合乎法律法规等国家正式规范和习俗、惯例等非正式规则。这也是企业投资者投资行为合规风险点识别标准。企业投资者投资行为合规风险点确定后,建立企业投资者投资行为合规制度应以风险防范为目标,建立企业合规组织,赋予合规组织以调查权力、接收举报违规权力,其首先保证企业经营资格和经营内容合规,其次是建立企业投资者内部行使投资者权利合规程序,包括股东会议事规则、权力运行程序、小股东权利保护、企业解散清算等权利。

    2023年10期 v.44;No.386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法律机制探究

    刘明明;

    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包括优质农产品等物质产品,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调节服务,以及观光、休闲等文化旅游服务。在我国,生态调节服务类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存在模式单一、力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生态调节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建立健全促进化石农业向生态友好型农业转型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先要明确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获益主体;其次,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多元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助推作用。

    2023年10期 v.44;No.38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80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诉源治理研究——以凉山彝族“德古”为切入点

    刘乙瑶;

    诉源治理是在坚持“枫桥经验”指导社会治理、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基础上的创制和发展的,其和平共处、团结协作、共融发展的价值取向本质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具有统一性。凉山彝族地区的“德古”调解是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解纷模式,虽然“德古”在凉山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德古”作为地方治理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弹性,决定了它是地方治理的稳定因素。“德古”纳入现代规则体系下统一管理的“德古+法律”模式,坚持了诉源治理事前预防与化解的宗旨,实现了诉源治理所追求的多方主体合作、一体化运行的秩序。由于诉源治理的主导力量恪守国家法,在相关配套不完善的条件下,该模式的运行出现瓶颈。应重视民族互嵌型格局的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探索当前民族地区诉源治理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路径。

    2023年10期 v.44;No.386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6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ESG表现能否增强企业绿色创新?

    刘兴华;洪攀;史言信;

    企业ESG表现是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对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甚为关键。本文基于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样本,实证检验ESG表现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能够增强企业绿色创新,对绿色实用专利创新表现出更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ESG表现对于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提升作用明显强于国有企业,对于成熟期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强于成长期和衰退期;ESG表现通过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并且ESG表现会对企业未来生产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2023年10期 v.44;No.386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312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陈先兵;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全国1749个县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数字经济及其子维度均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间接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符合“梅特卡夫法则”,即存在非线性影响特征。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四高型”县域、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提升作用。对此,应打造农村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释放数字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红利,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23年10期 v.44;No.386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81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变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

    张慧;易金彪;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之间存在着彼此支撑、相互体现的密切联系,厘清两者耦合关系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以及空间Markov链方法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并考察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地区特征、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均存在正向累进效应,城市韧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长效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高质量发展对城市韧性的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第二,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最高,其他城市群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第三,考察期内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差异主要体现为城市群群间差异。第四,空间滞后效应会对十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产生显著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空间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存,不同邻域水平下各个地区高质量发展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表现出差异化特征。

    2023年10期 v.44;No.386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150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微观市场结构的股票日内价格趋势预测研究

    杨龙光;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在t时刻股票投资者的动态行为,得到投资者总的期望收益,并通过构建动态复制方程得到投资者行为的解。本文进一步通过市场深度来刻画投资者行为与股价的关系,并通过对资金实力和相关参数等取值的讨论,得到了基于微观市场结构的股票日内价格预测模型。本文随机抽取了多日和单日的100只不同股票的分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与另外四种方法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其他金融资产的日内价格预测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2023年10期 v.44;No.386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依据与角色定位

    何志武;游祯武;

    县级融媒体为何能参与乡村治理以及以什么身份参与乡村治理,这是研究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治理最为基础的问题。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依据是:两者在战略背景、行动场域、价值指向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和互嵌性。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定位是:舆论引导的媒体、意见交流的平台、数字乡村的智库、组织动员的主体。县级融媒体的角色定位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和联结其他要素的必要环节。

    2023年10期 v.44;No.386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72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互构与主导: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的县级融媒体参与机制及实现路径

    陈洪友;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县级融媒体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也是主体。县级媒体在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的角色历经宣传者到文化输入者再到生产者的演变,与这三种角色相应,县级媒体先后建立了行政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三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县级融媒体主动作为,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其中,久久为功。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的建构还面临自身运行机制转型和乡村文化发展两方面的困境,可从乡村居民为主体的特色内容生产、活动为主线的常态化民风引导、新媒体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促进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2023年10期 v.44;No.386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74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中“乡村网红”的传播实践研究

    邓祯;

    在乡村社会,乡村网红是网络广场中的“乡村信息源”、自者视角下乡村社会的形象建构者和网红效应下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他们进一步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助力着数字乡村建设。乡村网红以“原生态”的草根人设传播、富有“地方感”的共情传播、集体参与下的人际传播助力媒介化乡村社会的构建,优化了乡村社会的传播格局。乡村网红的传播实践加速了乡村社会传播的“在地化”转向:传播资源从“汇聚城市”转向“返流乡村”,传播话语从集中把关的宣传话语转向共享式的民间话语,传播方式从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在地性的参与式对话。我们尚需引导乡村网红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为当下乡村社会传播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2023年10期 v.44;No.386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2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乡愁如何到国愁?——兼论现代乡愁理论建构的缺憾

    魏策策;

    现代文学乡愁的相关书写十分繁盛,从鲁迅和周作人的示范开始,就极力克制私人化的情感倾泻,倡导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国民改造式的乡愁表达。对Nostalgia一词内涵中单纯的怀乡病的否定是中国式乡愁具有的向外之现代性与向内之现实性,现代性的一面是中国式乡愁与19世纪以来的国外乡愁书写的应和,蕴含着对人类精神故乡和未来发展的指引性的一面;现实性是指中国式乡愁对现代中国的社会有深切的关注,有立志于改造社会,启蒙民众的内部之用。在左翼文学界对乡愁的书写如火如荼之际,乡愁也进入了电影的视野,尤其是战争和灾害损害下的乡村格外受到关注,通过影视的再造,个体的故乡记忆和乡愁书写与家国乡愁同频共振,乡愁转变成了国愁,起到了团结民心、民族认同的作用。遗憾的是,学界对乡愁理论的提炼远远滞后于乡愁的文艺书写。

    2023年10期 v.44;No.386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跨学科融合:风景研究的历史逻辑与当代路径

    颜水生;

    20世纪后期以来,风景研究突破艺术学、文学批评和美学等传统学术范型,成为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关键性概念。风景概念呈现四种解释模式,即风景分别作为艺术类型、存在方式、空间形式和观看方式。风景的叙事分析和美学阐释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和差异,风景并非只是一种现代性叙事,风景审美意识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密切相关。风景研究十分重视风景的批判作用、认同价值和影响因素,以及风景的文化生产作用、文化政治价值和文化阐释功能。跨学科融合是风景研究的最重要特征,风景的概念界定、叙事分歧和研究路径不仅展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美学阐释和知识生产的多样化,也促进了人类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2023年10期 v.44;No.386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63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中国式乡村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韧性维度: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朱忆天;王乙竹;

    乡村风险治理的韧性维度,是维持乡村稳定有序发展的基因密码和关键锁钥,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乡村风险治理的韧性蕴涵体现在以韧性优化乡村风险治理预警机制、整合乡村风险治理资源、完善乡村风险治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乡村风险治理面临的路径依赖、社会收缩和技术匮乏的韧性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乡村风险治理韧性范式的应对思路,明晰主体形成韧性治理体系,评估乡村风险治理韧性,形成差异化治理方案,培育韧性个体激活社会资本内生动能,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式乡村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韧性维度。

    2023年10期 v.44;No.386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93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周思宇;王国敏;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部分,与共同富裕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实现农民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和必由之路。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壮大中还存在着整体基础薄弱、区域发展失衡、发展动力不足、治理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困境,难以对共同富裕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应持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不断优化治理体系,从而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3年10期 v.44;No.386 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1487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民主的重塑与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分析

    刘远亮;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领导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探索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种民主形式,克服了西方简单票决民主的诸多局限,基于全过程逻辑重塑民主,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突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实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民主,并且通过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而使人类民主意识、民主制度、民主过程等赋予了新的内涵,丰富了人类政治意识文明体系、政治制度文明体系、政治行为文明体系,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新征程中,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优化民主实践、完善民主理论、坚定民主自信,经由改革创新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保持生机和活力,创造政治文明新形态,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3年10期 v.44;No.386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图景

    陶蕾;杨欣;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图景意味着用数字化擘画乡村教育不同以往的起点、抛砖引玉的关键点和厚积薄发的生长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起点在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期待、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潜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关键点可以归结为,建设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数字设施、数字制度和数字生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生长点指向于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乡村校长的数字领导力提升和乡村干部的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这幅数字化图景不仅预示着乡村教育由贫乏到丰富的“量”变,也孕育着乡村教育从守旧到创新的“质”变,更彰显着乡村教育质量及其格局的高度提升。

    2023年10期 v.44;No.386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2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互嵌”式教育对口支援模式的可为、能为与何为

    袁梅;邓雅珺;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是有效缩小教育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载体。构建民族地区“互嵌”式教育对口支援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本遵循,亦是对以往“嵌入”式教育对口支援模式的守正创新,不仅能够转换支援双方的既定角色,实现相关主体利益的均衡发展,而且高度契合了“后支援时代”的帮扶要求。为使民族地区“互嵌”式教育对口支援实践活动持续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须强化顶层设计,引领“互嵌”模式之向;健全治理机制,保障“互嵌”模式之效;增强文化调适,升华“互嵌”模式之质。

    2023年10期 v.44;No.386 20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基于CNKI(2003-2021)数据

    徐飞;陈思熠;孔嘉;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其今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数据解读,以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几个角度进行文献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主要从内容研究、产业研究和区域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其文献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形成了以北京为主要引领、以上海为核心网络的发展模式,并且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者之间的跨区合作较少。

    2023年10期 v.44;No.386 21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下载次数:12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王堆漆器的文化价值

    庞国华;谢晗孛;肖子敬;

    马王堆汉墓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大体概括为历史哲学文化、天文地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纹样文化、色彩图案文化等,涉及考古学、社会学、医学、美学、手工制造业等多学科。作为考古重要发现,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装饰的重要代表,其文化价值显著,主要体现在装饰语言的应用之中。本文从马王堆漆器的文化价值延伸至装饰语言的内在规律和外化表达,以探讨其装饰语言的特征和规律,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具有八千多年历史的漆艺术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凸显马王堆漆器的文化价值。

    2023年10期 v.44;No.386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7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进路的图谱及其启示

    卢浩宇;李强;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推进国际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以数据库收录的篇名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期刊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绘制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趋势在学科广度与理论深度需进一步强化,研究力量上需在热点问题研究上要加大合作力度,研究视域上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未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应从构建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推动高校协同共治,治理能力与体系建设相联结;强化人的全面发展,启智润心与培根铸魂相契合等方面予以推进。

    2023年10期 v.44;No.386 23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