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静;强健;
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知相似性则作为他们的中介因素而存在。通过培育各民族共同内群体认同,将促进成员间建立积极的群际接触、形成深层的心理融合、构筑共享的精神文化,最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1年10期 v.42;No.36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4168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陈纪;曾泓凯;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充分挖掘各民族历史上的共同性要素并由此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和实践目标。共同的历史记忆、经济互补与共存、文化交流与共享等是各民族历史上的共同性要素的重要内容,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动员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使各民族不断强化身份层面、经济利益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中华民族认同,这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目标,也是新时代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2021年10期 v.42;No.36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303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高云松;李志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然而作为认识论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仍然是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在学界主要有三种认识论框架,可概括为反映论、建构论和互构论。文章将在分析和借鉴以上三种认识论框架的基础上,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学视角,在时间性、空间性和他者性三重向度上深入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2021年10期 v.42;No.362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221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蒙祥忠;麻国庆;
分析祖国疆域区域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结,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路径。在我国广袤的疆域版图中形成了诸多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区域板块,不同区域板块因其地缘之上的民族关系又产生了必然的有机联结。不同区域板块之间形成的交错地带,不仅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也是中华民族多元结合为一体的一个缩影,更是理解国家疆域空间与民族整体关系的理想园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探讨区域板块之间的交错地带的民族交融状况,不仅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也是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国际地位与作用的突破口。
2021年10期 v.42;No.362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225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文钢;
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性的一群人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需求和强调。贵州省乔央村的5个民族村民存在超越民族身份差异的同姓不婚习俗、超越民族文化差异的土地信仰文化、超越民族社会边界的村寨互惠秩序、超越民族利益的村落共同利益,不同民族村民具有的共同性促进了村落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杂居村寨分布具有普遍性,多民族村民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后形成了若干超越民族差异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观层面的多民族杂居村寨村落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可以成为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社会基础。
2021年10期 v.42;No.362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31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朱金春;
作为汉藏交流重要节点的松潘,不仅是一个多民族互动交往与民族关系展开的空间,而且城镇本身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多民族集聚与活动的产物。历史地看,松潘古城承担着驻防之地、贸易中心、旅游胜地等角色,不同时期的多民族人群集聚于此并且以古城墙为界,跨越城墙内外实现着互动与交流,使得松潘成为一个多民族共生之地,并呈现出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松潘的城镇的发展与族际互动,使得松潘成为一个跨越城墙内外的多民族城镇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与当前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1年10期 v.42;No.362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鑫媛;普慧;
在各种敦煌变文集辑本中,S.4571《维摩诘经讲经文》都被置于"维摩诘经讲经文"之首。敦煌学界对这件讲经文的研究包括解读其释文,以及探索其年代和文学性。但由于此卷属于长卷,在写本形态以及缺文的推补方面都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在从写本学视角探索其写本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依据此件的讲经体例和内容进一步讨论断片的缺文问题,推补各断片缺失的文字,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此讲经文。
2021年10期 v.42;No.362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柯;张洁弘;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体论纲,系统地阐述了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命题。庄子以鲲鹏的转化和飞翔作为隐喻,表达了一个"齐小大"的时空模型。这个模型是由一系列闭合的同心圆构成的嵌套层次,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现有层次的限制的过程。通过这个模型的建构,庄子定义了世界本体的终极意义,即"浑沌"。人对"浑沌"的趋向即是"逍遥""无待",也就是"大知"。这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趋向"大知"的修养过程是通达"无己、无功、无名",这既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也是方法论的规划。
2021年10期 v.42;No.362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下载次数:19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韩焕忠;
方以智的撰述宗旨在《药地炮庄·逍遥游》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将《逍遥游》的宗旨概括为"见独"和"寓诸庸"。他赞大而不执大,谅小亦不执小,主张超越大小而又能大能小;有名而不应执名,居实亦不应执实,应当超越名实而又能示现为有名有实;真正的智者不执著于有用,不执著于无用,在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同时,又能示现为有用,从而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很显然,方以智在诠释《逍遥游》时,运用中医制药的办法、般若学的无执观念和天台宗的本迹思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诠释特色。
2021年10期 v.42;No.362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3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盖建民;高大伟;
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由川主崇拜与二郎神信仰互渗互融而形成,具有显著的多源耦合特征。考察散布各处的清代巴蜀碑文和文人著作,可以发现清代巴蜀地区一直在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消除其多源耦合性而作种种努力;然而"川主二郎神"的身份定位却依然难以统一,同时也产生了"悬置说""主辅说""化身说"等整合理论。清代以来,仙道文化的融摄、道教徒的参与、灵验故事的传播等道教因素推动了巴蜀地区"川主二郎神"信仰的发展。四川夹江二郎庙将三位"二郎神"共祀一殿,又是清代以来巴蜀地区整合"川主二郎神"信仰的创新形式。二郎神信仰文化圈已然形成。
2021年10期 v.42;No.36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下载次数:113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张琦;杨铭宇;
文化治理是民族地区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故需走一条外源性发展向内源式发展转变的道路。在文化治理实践中,这一道路体现为文化代理向文化自理的阶段性转变,通过重塑乡村文化的价值、塑造多元性治理主体、丰富文化治理内容、保障文化治理的可持续性等实践路径能够实现民族地区的有效文化治理,进而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2021年10期 v.42;No.362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2851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周利;
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财产性收入作为老年人经济支持的重要性愈发显现,有效配置家庭资产对增加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保障养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首先通过三阶段DEA-SBM模型从家庭层面测度家庭资产配置效率,弥补了过去测度家庭效率时未考虑房产的不足;然后借助T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债务杠杆对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效率受老年人占比的正向影响,而债务杠杆所蕴含的潜在风险将减弱这一正向效应。且这一基准实证结论在进行Lewbel工具变量、替换老龄化衡量指标、增加代理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对于医疗支出较大的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债务杠杆的负向作用更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增大人力资本投资、普及金融知识是提升家庭资产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为合理配置家庭资产、增加未来的养老安全给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提前对居民部门的债务风险做好防范措施。
2021年10期 v.42;No.362 12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5K] [下载次数:179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韩广富;叶光宇;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肩负着助推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在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持续发展、扩大开放、共享成果等方面做出及时转变。与此同时,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返贫风险长期存在、相对贫困群体庞大、产业发展短板及风险等成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梗阻。为此,应从统筹协调多方关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帮扶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探寻转型策略,以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持续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2021年10期 v.42;No.362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9K] [下载次数:5274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0 ] - 董捷;
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也带来了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契机。本文以商业养老保险为研究对象,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价值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的三个领域:参与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开设,参与养老社区的建立。进而提出改进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商业养老保险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创新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策略等对策建议。
2021年10期 v.42;No.362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413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王润泽;楚航;
坚持党管媒体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管理体制的核心原则。依托大行政区制度的调整与撤销,以1954年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为标志,建国初期的宣传工作管理体制完成过渡并进行了深度适应性调整。各地方的具体经验为中央提供了政策参考,赋予了制度以新的活力。党管媒体的加强,是贯穿此次调整全过程的政治主线。
2021年10期 v.42;No.362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110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邓绍根;游丹怡;
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新闻教育事业迈入了除旧布新的新阶段,在院系格局、师资建设、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实践、毕业分配等各方面迅速展开由"旧"转"新"的巨大变化。新中国的新闻教育在接收和改造民国时期新闻教育的基础上起步,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通过院系调整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分配新闻教育资源,形成了新的新闻教育格局;组建起新的无产阶级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了党对新闻教育事业的领导;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同时实行新的毕业分配方式。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完成了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转变,开始了"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探索。
2021年10期 v.42;No.362 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68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艾红红;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是在统一的国营体制基础上,按照"一盘棋"方针发展的。改革开放前,广播电视系统属事业拨款单位,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外部调控则以指令和文件为主。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机构变为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外部调控手段变为法令结合,以法律法规为主。广播电视业国营体制与"一盘棋"方针的坚持,确保了相关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和党、政府声音的最大传播;改革开放后的持续革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的某些短板,但也带来了新的结构性问题。如何走好"一盘棋"、避免"一刀切",唱好"主旋律"、展现"多声部",是这一体制下广播电视业改革创新的关键问题。
2021年10期 v.42;No.362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8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丽;
巴赫金表述诗学中表述的实质是参与对话,并引起对话。在此基础上,表述必定具备对话的条件,巴赫金对话的条件是建立在表述主体参与性功能基础上的,作为言语的行为产品的表述,具有参与功能,参与事件的形成和价值的实现。同时,表述也具有自己的边界,并参与边界的建构,表述的边界由言语主体决定,不只表现在我与他人表述之间,还表现在表述时空和人文领域中。表述需要突破边界的局限,在言语交际中与其他表述进行交往,从而形成对话。
2021年10期 v.42;No.362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3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聪正;王才勇;
以艺术作品展示不可见之物,一直是艺术实践、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目标与论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此问题也作了独到论述。首先,审美理念凭借其中的丰富直观展示不可见之物的理性理念;然后,想象力为审美理念附加一个作为艺术作品可感形式的审美标志。审美理念和审美标志的运用必须以"美的艺术"为基础。不同于现代视觉艺术理论以视看者在主体阈限内自主的"创造"去展示"不可见之物",康德的路径则强调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主体向那个被给予的理念极力趋近。
2021年10期 v.42;No.362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0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雪;
图像中主体之间的"观看"及其伦理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特质在俄国宗教画中尤为突出,并于十九世纪经历了世俗化进程下的双重变革。第一重变革属于作品内部,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打破东正教圣像传统,消解了圣像面容向观看者发出的"不可见的"目光,使图像成为了被观看者把捉的文本,画中的宗教事件从神圣时空落入世俗时空;另外,图像中主体目光中心的转移使其宗教叙事从上帝恩典转向了"无求于外"的"因信称义",俄国宗教画自此进入世俗化进程。第一重变革直接影响了属于作品外部的第二重变革,俄国宗教画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确信与同时代社会思想产生了密切联系,基督教叙事隐喻的是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由此,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在世俗化进程中的"观看伦理"和俄国社会思想产生了共鸣,并为十九世纪俄国遗留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启示。
2021年10期 v.42;No.362 19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1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刘正妙;黄卓然;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社会治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引起了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学界围绕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的历史背景、社会事业治理、社会问题治理、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社会治理经验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应注重结合新时代发掘新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地改进研究方法,不断拓展研究视角。
2021年10期 v.42;No.362 20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下载次数:173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何毅;姜东苑;
陕甘宁边区所辖地区曾经是一个封建落后、陋习盛行的地方,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政治保证,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又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面对边区妇女过去的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以边区妇女为中心,从文化教育、放足、改革婚俗、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领导了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走上正规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都始终把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融为一体。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不但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还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使边区广大妇女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为新时代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妇女事业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1年10期 v.42;No.362 21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6K] [下载次数:163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