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本期特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践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考察分析

    王启涛;

    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甄别,就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和各地区各行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状况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文章以四川省为考察对象,指出四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广博精深、开拓创新三个特点;四川近年来在保护、利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普查、收集工作;二是抢救与保护修复工作;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四是加强研究工作;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保护传承体系。文章还深入考察分析了四川古籍传承措施及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古籍菁华的载体转换;古籍内涵的精准解读;古籍精髓的旅游普及;古籍内容的古为今用;古籍传播的国际视野。

    2019年10期 v.40;No.33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理论与政策

  • 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

    方堃;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有机构成的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节点上,文章回顾与审视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个重要阶段,沿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繁荣发展的价值维度,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坚持政治前提、夯实经济基础、聚合文化动力、创造社会条件、提供生态保障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验进行系统性凝练,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启迪与思索。

    2019年10期 v.40;No.338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529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

    刘永刚;

    现代中国的治理体系依托于中国各族人民自觉凝聚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与现代中国高度结合的过程中,中国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并确立了民主共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发展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塑造国民整体性规范并支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的功能互通与体系互构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

    2019年10期 v.40;No.338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603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历史

  • 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

    崔明德;陈铭浩;

    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而且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观点,使清朝统治者能够正确处理满族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并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实际的民族政策。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并具有二元性特点:早在清太祖统治时期就出现了二元性倾向,至清太宗统治时期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清朝民族关系思想的二元性特点既与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有关,又与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有关。

    2019年10期 v.40;No.33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反抗”中的“认同”:治理视域下清代湘西苗疆之均田抗阻案

    暨爱民;

    清代嘉庆初年,乾嘉"苗变"被"平息"后,傅鼐等在湘西苗疆全面推行"均田屯防",以此为苗疆治理之核心举措,维系苗疆秩序与稳定,但其"均屯"开展也遇到苗疆部分民众抗阻。清朝政府迅速"勘明"处置,保障湘西苗疆"均屯"全面完成。清代湘西苗疆的均田抗阻案反映了其时苗疆"边地"治理的实际情势、"国家"与"地方"力量互动的真实面相,更表现了苗疆民众逐渐形成一体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

    2019年10期 v.40;No.33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风险·危机·灾害防治

  • 非洲中国新移民的健康挑战和求医策略研究——以赞比亚为例

    杨蓓蓓;

    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不仅面临着新的地理环境特有的疟疾这样的健康威胁,还面临着与国内迥然不同的求医环境。基于2013年-2014年在赞比亚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中国新移民患疟疾的经历与他们对疟疾这种健康风险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在赞比亚多元医疗环境下的求医策略,研究发现: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中国患者不太倾向于选择赞比亚本地普通医院,而青睐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诊所。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国诊所以赢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样复杂的求医环境下,赞比亚卢萨卡的中国患者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他们自认为可靠的求医策略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与权益。中国新移民在全新的跨文化环境下对这套求医策略的不断实践,反映了他们对非洲目的地国家社会文化与医疗环境的不断适应。

    2019年10期 v.40;No.338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南非青年参与社会发展价值观研究——基于风险社会与文化转型双重语境下的价值观分析

    马峰;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风险、危机、机遇等境况相伴,而一次次的磨砺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反思与进取中,人们的价值观会随之变化。任何社会都无法规避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选择与意见的表达。南非是非洲大陆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高风险社会发展环境与文化转型双重背景下,透视南非青年在个人发展感受、国家发展期待与发展选择、个人发展态度三个维度上的价值观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维度去了解非洲社会发展现状。非洲青年的发展需求与相应的发展价值观,是我们观察非洲社会发展环境和状况的重要指向标。研究南非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将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果惠及非洲青年,实现中非发展合作的精准对接,提供理论与政策视角的参考。

    2019年10期 v.40;No.338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宗教_哲学

  • 后现代媒介的“卡通化”美学原则

    虞吉;尹葰嫣;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文化整体进入后现代语境阶段,人类媒介选择发生重大改变。卡通影像被再度关注进而衍化为统摄创作与审美的卡通化原则。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作为体现这一变化的大片类型,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映现了衍化的纹理。其类型生成、流变的历程与超能力奇观的银幕呈显,展现了"卡通化"作为商业美学原则独特的审美机制和美学现象。

    2019年10期 v.40;No.33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盛行与焦虑:刷屏的技术文化哲学反思

    刁生富;刘晓慧;

    刷屏的盛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高度契合的产物,导致主体精神之沉溺、儿童成人之悖逆、思维认知之碎化、情感联系之弱化和身心发展之畸形,成为智能时代令人焦虑的技术文化现象。消解刷屏的焦虑,须厘清刷屏价值,重塑主体地位;提高自律意识,摆脱屏幕框架;加强社会合力,引导深度思考;技术与伦理同行,防范刷屏异化。

    2019年10期 v.40;No.338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67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哲学·宗教_宗教

  • 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的创作时代

    何剑平;

    本文对俄藏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进行了重新考察,着重讨论了它的创作年代。这篇讲经文产生于北宋。讲经文作者在讲经文中运用了代表北宋音乐文化信息的"衙前乐部"和"傀儡戏"物象;其强调诸天伎乐与世间音乐之分,推崇正乐、排斥俗乐的倾向也与北宋建国之初雅乐意识的加强有关。

    2019年10期 v.40;No.338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婆罗门教、佛教“有无之辨”的交集——《五百梵志经》初探

    曹凌;

    《五百梵志经》最早为道安所记录,并被认为是一部失译经典。后代经录则多将其认为是中国人所撰的伪经。本文根据日本杏雨书屋所藏敦煌本,认为此经是一部翻译经典,其核心思想源自婆罗门教的古奥义书。在东晋时期由于本经中独特的从无生有的思想,它还曾被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竺法深引为经据。此后本经还被改写作为《百喻经》的序分。改造者似乎受到了佛道论争中关于道和自然关系问题的辩论的影响,而对此经作了一些改动,由此显示佛教对道教的优位性。由此大致可推断这一改编过程可能发生在初唐或此后不久的时期。

    2019年10期 v.40;No.338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智能司法模式理论建构

    邹军平;罗维鹏;

    从司法活动的信息化、司法裁判的智能辅助到案件的人工智能裁判反映了智能司法模式的形成路径。司法活动的信息化只是传统"粗放式"司法向"精细式"司法的转型;司法裁判的智能辅助是现阶段学界和实务对司法人工智能的定位;人工智能对司法的实质性改变则应表现在强司法人工智能。假使如此,智能司法模式将呈现数字案件、在线审判、模拟裁判、同问题同判、虚拟法院、极速司法、法官中心的未来图景。对于司法人工智能及其作用下的智能司法模式,带有怀疑和实用色彩的保守主义立场的局限性明显;相比之下,可以提倡更具理论预见性和包容性的乐观主义立场。

    2019年10期 v.40;No.338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数据泄露通知制度研究

    崔聪聪;

    人类社会已进入数据驱动时代。层出不穷的数据泄露事件,既威胁数据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给数据控制者的商誉带来巨大损失。网络安全的重心已由信息系统安全转变为数据安全。数据泄露通知制度能够最大限度防控数据泄露引发的损害。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引入数据泄露通知制度。遵循数据处理安全原则、透明度原则,数据泄露通知应当以通知主体、启动条件、通知对象、通知时限、通知方式、通知内容和未履行泄露通知义务的民事责任为重点进行制度建构。

    2019年10期 v.40;No.338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E-Court模式下简易程序刑事案件远程审判研究

    郑莉;

    E-Court模式下进行远程审判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结合国外远程审判的发展状况,我国远程审判有发展空间。我国远程审判立法现状和法院的具体运行方面存在诉讼参与人是否有选择权、被告人质证能力的认定、是否对直接言词原则产生冲击、证人如何核实身份、证据的展示和证人安全的保障等问题。我国远程审判在立法层面和实践层面未来前景可期。

    2019年10期 v.40;No.338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68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西部农村群体性事件实证研究

    吴卫军;冯露;

    立足法治视野,中国西部地区农村15个行政村调研数据可见:农村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最常见的诱因为环境侵权、征地拆迁与集资金融;事件主要发生于村民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村民与地方党委政府之间,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大都在50人之内。与此同时,农村群体性事件主要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地方党委政府在其间扮演着关键角色;地方党委政府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及时发布信息、组成工作组联村包户、直接对涉事企业或项目进行处理,但也存在信息公开不够、警力不当动用与妥协让步不适当等问题。

    2019年10期 v.40;No.338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_金融研究

  • 金融开放如何提振实体经济?——基于内部要素传导与外部环境约束的动态匹配视角

    何剑;张梦婷;郑智勇;

    本文从国际视角揭示金融开放提振实体经济的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研究表明:金融开放的实体经济增长正效应明显,对危机也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表明这种关系的不确定性;金融开放通过资本积累和效率提升渠道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果较为突出,特别是当开放水平介于0. 839-15. 758时最为明显;开放条件成熟度会显著影响金融开放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需重点调控金融发展度、通货膨胀率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水平,对于制度质量、外贸依存度等应予以保持并优化。因此,因时而异地控制金融开放的速度,因地制宜地调整金融开放环境,对于用好金融业改革开放、做强实体经济格外关键。

    2019年10期 v.40;No.338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105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变动原因分析——基于香港数据的实证研究:2011-2018

    杨甜婕;

    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是衡量离岸市场发展状况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出现较大波动。本文以香港为例,采用VEC模型实证检验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跨境正向汇率差套利和进口增加有助于提升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贬值预期、跨境反向汇率差套利和进口减少会降低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跨境利率差套利对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的影响较为微弱。为促进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的平稳增长,中国应营造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坚挺的环境,渐进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缩小境内外汇率差和利率差,并适度扩大进口。

    2019年10期 v.40;No.338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_财政研究

  • 财政压力、环境规制与污染

    高正斌;倪志良;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厂商、家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四部门的理论模型,对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环境规制与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3—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预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本地环境规制程度显著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辖区内环境规制程度越低。(2)环境规制是抑制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地环境规制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本地环境质量。(3)本地污染水平同时受邻地环境规制程度的影响,邻地环境规制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加剧本地环境污染。(4)贸易开放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和约束;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引导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2019年10期 v.40;No.338 11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0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2007-2017

    邱柯;辛冲冲;

    文章基于构造的人均民生财政支出这一指标,利用2007-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就其时空特征、地区差异、分布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存在显著时空差异特征。(2)人均民生财政支出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且总体差异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第二和第三来源。(3)全国整体及四大区域人均民生财政支出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且绝对差异都表现为明显扩大。要扭转民生财政资源配置空间非均衡性,需要制订民生财政支出的区域协同导向政策;强化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良性互动;增强地区自我提升潜能。

    2019年10期 v.40;No.338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89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论新媒体的“赢家通吃”——兼论数字化转型的盈利危机

    张立伟;

    Web2. 0阶段的新媒体,破译了互动盈利的密码,靠"数字佃农"的免费劳动力做大流量,吸引广告。盈利模式相同,导致同质化竞争,网上媒介生态呈幂律分布。竞争使幂律曲线愈来愈陡峭,新媒体遂成为"赢家通吃"的媒体:任何品类,只认第一品牌,第二没位置。传统媒体倾力10年数字化转型,但因新闻价值观和行业规范,互动极为有限,做不成网上第一品牌,就有盈利危机。危机在原范式中无法解决,亟需转换范式:否定"数字化转型",实施"升级化转型"。

    2019年10期 v.40;No.338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城市老年人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以N市为例

    张振亭;

    老年人以往常被视为信息化社会的边缘群体,但近年来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老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微信的广泛使用带动了老年网民的大幅增加。基于提升全面幸福感和老龄社会不断深化的双重背景,本研究对城市老年人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章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16名在N市居住的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3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城市老年人的微信使用中,仅有一个维度即微信的信息联接功能和服务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 197**,p <0. 01),而娱乐消遣、自我呈现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回归性分析表明,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微信使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仅有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

    2019年10期 v.40;No.338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451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媒体融合背景下“两会”报道的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2019年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分析

    宋锦燕;李立;

    "奇观"是美国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从法国学者盖·德堡那里借用并转化的一个概念,用以指称"形象增值""视觉主导"的时代特征。政治传播的目标是制造同意,达成社会共识。在我国的政治传播领域,全国"两会"报道是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实践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新型主流媒体2019年全国"两会""爆款"产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播转型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普遍采用了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的策略,冀图借此改变过往姿态僵硬、语态生硬、载体技术落后等弊病,从而在政治传播中达到有效传播,形成共识的目的。

    2019年10期 v.40;No.338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30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改善公共监督效果的实证研究

    朱金玉;周冬;

    本研究主要采用2003年到201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会公共监督的效果,并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效果比较分析。分析发现互联网的运用与推广对降低腐败犯罪概率有积极作用,互联网覆盖率提高1%,公职人员犯罪案件数每百万人中将显著减少8. 95件,但是传统报纸期刊不具备此影响。其次为了检验互联网对政府监督效果的微观渠道,本文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微观数据检验互联网使用在提高公众自我表达和政治诉求上的积极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用户和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信息源的人民群众来说,互联网用户或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渠道的民众更愿意理性地表达自我诉求和政治诉求,因此加强了社会监督力度。

    2019年10期 v.40;No.338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7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推测现实主义的知道模式:双年展、极少主义与超越视觉的艺术体验

    任海;

    对艺术的体验受艺术的展览方式的影响。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中期的双年展,"世界作为一个图像"的世界观主导了艺术的体验。20世纪60年晚期之后,艺术展成为对美术馆机制的批评的重要方式,以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双年展从国际化走向以体验经济为主的全球化。同时,艺术的体验也从单一的视觉视野向多元、多方位的感观和触觉方向发展。通过对艺术的体验的各种展览方式的探索,作者认为,在当今的超越各种艺术分类和观念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即后观念-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条件下,与经验和科学这两类知识体系相比,当代艺术不仅让我们认识和体验人的世界,而且也让我们接触在人类背景后的宇宙。这种艺术的知道模式就是推测现实主义。

    2019年10期 v.40;No.338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审美经验现象学视野中的摄影——以罗兰·巴尔特《明室》为例

    肖伟胜;

    罗兰·巴尔特晚期撰写的《明室》不再坚守早期的符号学分析框架,而是把自己观看照片的审美经验作为探究摄影本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力图从现象学路径进入照片影像的内部。基于解读者的分析立场,他认为摄影的精髓是"曾在",它第一次让过去变得和现在一样确实可信,这种新奇感显示出摄影照片的幽灵本质。对巴尔特而言,受众和照片影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文化事件,照片影像中存在着"意趣"和"刺点"两种异质性要素,"意趣"是作为教养的信息而诉诸于受众普遍关心的要素,而"刺点"是指在照片中像箭似地刺中受众的偶然性要素;从"刺点"层面看,摄影作品是观看者与拍摄对象的相遇,这种不经意的邂逅给受众带来了一种震惊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赢获来自于刺点所具有类似于原乐的功能。

    2019年10期 v.40;No.338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影像身体的审美特征

    唐晓莉;

    影像身体是银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影像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衍生了两种新的形态:变形身体和虚拟身体,演员对这两种形象的塑造已与前数字电影大相径庭。其次,与前数字时代相比,影像身体的角色设计和表现方式也呈现迥异的风格和模式,它们是想象的、拼贴的产物,且东西方的数字影像身体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数字影像身体呈现出共同的恐惑的审美特征,既体现在影像身体的恐怖形象上,也折射出技术语境下大众的某种恐惧心理。

    2019年10期 v.40;No.338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生计响应视域下的产业扶贫益贫机制研究——以贵州省瓮安县为例

    游俊;李晓冰;

    产业扶贫益贫性的强弱,决定产业扶贫成效的高低。笔者认为,农户的生计响应是制约产业扶贫益贫性的关键因素,其响应的维度和强度直接反映出产业扶贫益贫的维度和强度,进而影响到产业扶贫的总体成效。本文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阐释"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逻辑,尝试建构"4维度-3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体系,并以贵州瓮安县为研究样本,分析其产业扶贫生计响应的结果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产业扶贫必须注重农户的生计响应,创建和完善以资产、收入、能力和精神益贫等为要素的多维益贫机制,以期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

    2019年10期 v.40;No.338 1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2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议程设置过程——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

    段忠贤;黄月又;黄其松;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发布,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复杂过程。从多源流理论来看,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等多股源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如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约束成为了问题流,多年的地方试点和相关文件形成了政策流,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和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强烈的搬迁意愿促使了政治流的出现。这三股源流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贯穿于政策议程设置的全过程,当三股源流汇合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之窗就被打开,进而提上政策设置议程。

    2019年10期 v.40;No.338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03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李辉源;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基层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工作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情中被弱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和平演变的方式更为隐蔽,个别性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平台演变为意识形态方面论争,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加大等。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在基层网络意识形态中的引领地位存在弱化现象,网络舆情中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有待加强。因此,基层政府应根据网络舆情中的新变化采用多元化的应对策略,即通过强化政治立场、整合相关职能机构、提升舆情引导质量、深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及合理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更为全面、深入的综合性治理。

    2019年10期 v.40;No.338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87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从“无产阶级先锋队”到“人民之声”:法国左翼民粹者梅郎雄的话语构建及评析

    张莉;

    法国左翼民粹主义者梅郎雄提出,"人民"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民"是资本主义新的掘墓人,需要通过公民革命夺取政权,推翻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生态和谐和共和主义基础上重建法兰西共和国。梅郎雄的民粹主义政治策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他的政治理念无论是对时代的判断,还是关于斗争主体、斗争方式、斗争目标的论断,仅仅是使用"人民"反对精英主义的身份转化为赢得选票和执政的话语工具,并没有像他所宣称的那样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左翼的超越。

    2019年10期 v.40;No.338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

  • 心理痛苦的内涵种类、心理机制与调节干预策略——认知重评视角下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新路径

    王鉴忠;龚璐雪;宋君卿;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生活幸福感,是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题中之意。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建设幸福中国,提出有效可操作性的心理痛苦情绪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次基于人的生命意志和心理需要视角,将心理痛苦划分为"需要受阻型、价值丧失型、意志侵害型和需要匮乏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情绪认知理论,探究了心理痛苦生成的"非理性信念、负面思维和悲观解释风格"三种认知误导心理机制,提出了四种可操作的"认知重评"策略,即"性质重评、正性重评、乐观重评、理性信念重评"来对心理痛苦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和干预,最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获得幸福。

    2019年10期 v.40;No.338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58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转型中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

    张劲梅;张庆林;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转型速度加快,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力提出更高要求。终身雇佣的打破促使个体从追求终身就业保障转向追求终身可就业性保障,因此作为职业生涯发展中社会适应力的重要指标——生涯适应力,值得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生涯适应力受到个体人格特质、人口统计学变量、情绪智力、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职业生涯中的职业或学业成功、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求职行为和再就业质量等产生影响。职业问题中的生涯适应力研究能够促进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及其问题的理解,同时对解决生涯发展问题、促进积极职业发展的策略和具体职业生涯培训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2019年10期 v.40;No.338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2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学术期刊发表序跋的多维计量分析

    姜春林;张光耀;

    梳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序跋有助于补充和丰富学术评价指标,并为学术期刊办刊提供启发。下载CNKI中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发表的序跋数据,并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序跋发表规模不断减小,质量有待提高,存在重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轻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等问题。建议学术期刊应加强对发表序跋的重视,搭建期刊和学术著作之间知识交流的桥梁,促进期刊和学术著作的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序跋的学术水准,完善期刊和著作评价体系。

    2019年10期 v.40;No.338 225-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外国语言学研究进展分析

    王露杨;杨国立;

    文章以CSSCI的11284篇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为数据源,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外国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共同体、主题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外国语言学研究存在分别以文秋芳和许钧为代表的两个科学共同体;该领域具有15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其中,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思辨能力培养、英语能力量表和产出导向法研究这4个主题需要引起重视;有效教学、基于国家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估与文学和文化翻译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外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2019年10期 v.40;No.338 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入选“2018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正>2018年12月,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遴选结果揭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2018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60强榜单,排位第30名。自2012年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联合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按CI正排序的TOP5%和TOP5%-10%,遴选发布当年的"中国最具国际

    2019年10期 v.40;No.338 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