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蓓蓓;
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不仅面临着新的地理环境特有的疟疾这样的健康威胁,还面临着与国内迥然不同的求医环境。基于2013年-2014年在赞比亚的田野调查,通过观察中国新移民患疟疾的经历与他们对疟疾这种健康风险的认知过程,以及他们在赞比亚多元医疗环境下的求医策略,研究发现: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中国患者不太倾向于选择赞比亚本地普通医院,而青睐文化背景相同的中国诊所。但与此同时,部分中国诊所以赢利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样复杂的求医环境下,赞比亚卢萨卡的中国患者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他们自认为可靠的求医策略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与权益。中国新移民在全新的跨文化环境下对这套求医策略的不断实践,反映了他们对非洲目的地国家社会文化与医疗环境的不断适应。
2019年10期 v.40;No.338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峰;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与风险、危机、机遇等境况相伴,而一次次的磨砺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反思与进取中,人们的价值观会随之变化。任何社会都无法规避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选择与意见的表达。南非是非洲大陆现代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高风险社会发展环境与文化转型双重背景下,透视南非青年在个人发展感受、国家发展期待与发展选择、个人发展态度三个维度上的价值观表现,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维度去了解非洲社会发展现状。非洲青年的发展需求与相应的发展价值观,是我们观察非洲社会发展环境和状况的重要指向标。研究南非青年参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将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果惠及非洲青年,实现中非发展合作的精准对接,提供理论与政策视角的参考。
2019年10期 v.40;No.338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邹军平;罗维鹏;
从司法活动的信息化、司法裁判的智能辅助到案件的人工智能裁判反映了智能司法模式的形成路径。司法活动的信息化只是传统"粗放式"司法向"精细式"司法的转型;司法裁判的智能辅助是现阶段学界和实务对司法人工智能的定位;人工智能对司法的实质性改变则应表现在强司法人工智能。假使如此,智能司法模式将呈现数字案件、在线审判、模拟裁判、同问题同判、虚拟法院、极速司法、法官中心的未来图景。对于司法人工智能及其作用下的智能司法模式,带有怀疑和实用色彩的保守主义立场的局限性明显;相比之下,可以提倡更具理论预见性和包容性的乐观主义立场。
2019年10期 v.40;No.338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崔聪聪;
人类社会已进入数据驱动时代。层出不穷的数据泄露事件,既威胁数据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给数据控制者的商誉带来巨大损失。网络安全的重心已由信息系统安全转变为数据安全。数据泄露通知制度能够最大限度防控数据泄露引发的损害。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应引入数据泄露通知制度。遵循数据处理安全原则、透明度原则,数据泄露通知应当以通知主体、启动条件、通知对象、通知时限、通知方式、通知内容和未履行泄露通知义务的民事责任为重点进行制度建构。
2019年10期 v.40;No.338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1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郑莉;
E-Court模式下进行远程审判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结合国外远程审判的发展状况,我国远程审判有发展空间。我国远程审判立法现状和法院的具体运行方面存在诉讼参与人是否有选择权、被告人质证能力的认定、是否对直接言词原则产生冲击、证人如何核实身份、证据的展示和证人安全的保障等问题。我国远程审判在立法层面和实践层面未来前景可期。
2019年10期 v.40;No.338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68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吴卫军;冯露;
立足法治视野,中国西部地区农村15个行政村调研数据可见:农村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最常见的诱因为环境侵权、征地拆迁与集资金融;事件主要发生于村民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村民与地方党委政府之间,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大都在50人之内。与此同时,农村群体性事件主要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地方党委政府在其间扮演着关键角色;地方党委政府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及时发布信息、组成工作组联村包户、直接对涉事企业或项目进行处理,但也存在信息公开不够、警力不当动用与妥协让步不适当等问题。
2019年10期 v.40;No.338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立伟;
Web2. 0阶段的新媒体,破译了互动盈利的密码,靠"数字佃农"的免费劳动力做大流量,吸引广告。盈利模式相同,导致同质化竞争,网上媒介生态呈幂律分布。竞争使幂律曲线愈来愈陡峭,新媒体遂成为"赢家通吃"的媒体:任何品类,只认第一品牌,第二没位置。传统媒体倾力10年数字化转型,但因新闻价值观和行业规范,互动极为有限,做不成网上第一品牌,就有盈利危机。危机在原范式中无法解决,亟需转换范式:否定"数字化转型",实施"升级化转型"。
2019年10期 v.40;No.338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振亭;
老年人以往常被视为信息化社会的边缘群体,但近年来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老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微信的广泛使用带动了老年网民的大幅增加。基于提升全面幸福感和老龄社会不断深化的双重背景,本研究对城市老年人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章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16名在N市居住的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3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城市老年人的微信使用中,仅有一个维度即微信的信息联接功能和服务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 197**,p <0. 01),而娱乐消遣、自我呈现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回归性分析表明,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和家庭结构,微信使用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仅有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
2019年10期 v.40;No.338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451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宋锦燕;李立;
"奇观"是美国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从法国学者盖·德堡那里借用并转化的一个概念,用以指称"形象增值""视觉主导"的时代特征。政治传播的目标是制造同意,达成社会共识。在我国的政治传播领域,全国"两会"报道是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实践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新型主流媒体2019年全国"两会""爆款"产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播转型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普遍采用了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的策略,冀图借此改变过往姿态僵硬、语态生硬、载体技术落后等弊病,从而在政治传播中达到有效传播,形成共识的目的。
2019年10期 v.40;No.338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30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朱金玉;周冬;
本研究主要采用2003年到201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会公共监督的效果,并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效果比较分析。分析发现互联网的运用与推广对降低腐败犯罪概率有积极作用,互联网覆盖率提高1%,公职人员犯罪案件数每百万人中将显著减少8. 95件,但是传统报纸期刊不具备此影响。其次为了检验互联网对政府监督效果的微观渠道,本文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微观数据检验互联网使用在提高公众自我表达和政治诉求上的积极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用户和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信息源的人民群众来说,互联网用户或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渠道的民众更愿意理性地表达自我诉求和政治诉求,因此加强了社会监督力度。
2019年10期 v.40;No.338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7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任海;
对艺术的体验受艺术的展览方式的影响。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中期的双年展,"世界作为一个图像"的世界观主导了艺术的体验。20世纪60年晚期之后,艺术展成为对美术馆机制的批评的重要方式,以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式。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双年展从国际化走向以体验经济为主的全球化。同时,艺术的体验也从单一的视觉视野向多元、多方位的感观和触觉方向发展。通过对艺术的体验的各种展览方式的探索,作者认为,在当今的超越各种艺术分类和观念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即后观念-后人类中心主义)的条件下,与经验和科学这两类知识体系相比,当代艺术不仅让我们认识和体验人的世界,而且也让我们接触在人类背景后的宇宙。这种艺术的知道模式就是推测现实主义。
2019年10期 v.40;No.338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肖伟胜;
罗兰·巴尔特晚期撰写的《明室》不再坚守早期的符号学分析框架,而是把自己观看照片的审美经验作为探究摄影本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力图从现象学路径进入照片影像的内部。基于解读者的分析立场,他认为摄影的精髓是"曾在",它第一次让过去变得和现在一样确实可信,这种新奇感显示出摄影照片的幽灵本质。对巴尔特而言,受众和照片影像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文化事件,照片影像中存在着"意趣"和"刺点"两种异质性要素,"意趣"是作为教养的信息而诉诸于受众普遍关心的要素,而"刺点"是指在照片中像箭似地刺中受众的偶然性要素;从"刺点"层面看,摄影作品是观看者与拍摄对象的相遇,这种不经意的邂逅给受众带来了一种震惊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赢获来自于刺点所具有类似于原乐的功能。
2019年10期 v.40;No.338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唐晓莉;
影像身体是银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影像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衍生了两种新的形态:变形身体和虚拟身体,演员对这两种形象的塑造已与前数字电影大相径庭。其次,与前数字时代相比,影像身体的角色设计和表现方式也呈现迥异的风格和模式,它们是想象的、拼贴的产物,且东西方的数字影像身体各自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数字影像身体呈现出共同的恐惑的审美特征,既体现在影像身体的恐怖形象上,也折射出技术语境下大众的某种恐惧心理。
2019年10期 v.40;No.338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游俊;李晓冰;
产业扶贫益贫性的强弱,决定产业扶贫成效的高低。笔者认为,农户的生计响应是制约产业扶贫益贫性的关键因素,其响应的维度和强度直接反映出产业扶贫益贫的维度和强度,进而影响到产业扶贫的总体成效。本文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阐释"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逻辑,尝试建构"4维度-3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体系,并以贵州瓮安县为研究样本,分析其产业扶贫生计响应的结果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产业扶贫必须注重农户的生计响应,创建和完善以资产、收入、能力和精神益贫等为要素的多维益贫机制,以期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
2019年10期 v.40;No.338 1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2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段忠贤;黄月又;黄其松;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发布,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复杂过程。从多源流理论来看,是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等多股源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如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存约束成为了问题流,多年的地方试点和相关文件形成了政策流,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和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强烈的搬迁意愿促使了政治流的出现。这三股源流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贯穿于政策议程设置的全过程,当三股源流汇合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之窗就被打开,进而提上政策设置议程。
2019年10期 v.40;No.338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03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李辉源;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基层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工作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情中被弱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和平演变的方式更为隐蔽,个别性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平台演变为意识形态方面论争,网络舆情的管控难度加大等。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在基层网络意识形态中的引领地位存在弱化现象,网络舆情中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有待加强。因此,基层政府应根据网络舆情中的新变化采用多元化的应对策略,即通过强化政治立场、整合相关职能机构、提升舆情引导质量、深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及合理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更为全面、深入的综合性治理。
2019年10期 v.40;No.338 198-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87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张莉;
法国左翼民粹主义者梅郎雄提出,"人民"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民"是资本主义新的掘墓人,需要通过公民革命夺取政权,推翻金融寡头的统治,在生态和谐和共和主义基础上重建法兰西共和国。梅郎雄的民粹主义政治策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他的政治理念无论是对时代的判断,还是关于斗争主体、斗争方式、斗争目标的论断,仅仅是使用"人民"反对精英主义的身份转化为赢得选票和执政的话语工具,并没有像他所宣称的那样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左翼的超越。
2019年10期 v.40;No.338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