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适应与共享:共同体视阈下武陵地区历史移民群体的在地化策略

    谭志满;王泽泓;

    移民活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性共同体形成的主要动力。武陵地区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地带,是历史上西南地区与中原交往交流的“走廊”;同时,该区域自古以来移民活动频繁,形成了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武陵地区多种类型的移民群体通过适应自然环境、采借生产生活经验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建共享,客观上构建了具有区域性质的和谐共生的社会共同体。武陵地区的历史移民在融入迁入地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早期居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促进自身由客到主的身份转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群体从适应并融入区域社会到共建和谐家园,是其家国一体观念的在地化表达。同时也表明,“大一统”的王朝治理理念、共生共赢的经济生活、凝聚人心的文化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关系是推动区域性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多民族聚居区形成国家认同的基础。

    2024年09期 v.45;No.397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书写·图说·展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记忆

    李维军;

    通过文化形构而“结晶”的文化记忆提供了知识的存储系统,一个群体从这个系统识别、调取并获得关于自己的独特性和整体性的意识。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成性,文字书写提供了巩固集体认同的“定型性文本”,图像叙事为中华各族儿女回忆“过去”重建了“原始情境”,仪式展演使那些巩固认同的知识得到循环和再生产。文化记忆的定型性、恒久性和索引性功能有利于守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筑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基石。具象化地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记忆路径,传承、解释和笺注中华民族共同书写的经典文本,让巩固认同的思想得以直接溢出,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赓续与现实发展,让刻写在记忆中的民族情感得以强烈表达,运用仪式和节日诠释、编码中华民族共同体,搭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深度铸牢的生发场域。

    2024年09期 v.45;No.397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9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

  • 秦汉北方长城地带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胡岩涛;徐卫民;

    秦汉北方长城地带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既有游牧民族可以利用的畜牧和草场,又能为农耕民族提供农业生产条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区域。围绕着秦汉北方长城地带,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多种形式而展开,诸如和亲、商贸、移民等。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多,农耕与游牧民族彼此吸收对方长处,共同促进,逐渐发生了民族融合。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民族广泛而深刻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汉长城在民族文化交融进程中,不仅没有中断当时的民族联系,反而发挥了融通二者文化的作用,促使民族互动从“无序”变为“有序”,进而维护了边疆地区和平及社会稳定,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实体进一步成型和发展。

    2024年09期 v.45;No.397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坡文化景观的多维叙事与当代表达

    任正;

    当代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东坡文化景观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苏东坡密切相关的历代文化遗迹,如山水园林、亭台楼阁、祠庙墓冢等实体景观,以及这些文化遗迹的文学书写、口头传播与影像表达等意象景观。东坡文化景观在跨时间叙事、跨空间叙事、跨文体叙事的多维叙事中实现了层累性生成、恋地性呈现、互文性表达,体现了一种表层意象符号(外在的诗学意象)与深层文化根脉(内在的理念表达)双层互动的层累演变轨迹与文化建构历程,蕴含着朴素的生活伦理与瑰丽的诗学结构。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复杂语境下,东坡文化景观通过遗产化、文本化、影像化等当代叙事形态,叙事活力得以进一步激发,逐渐成为国家文化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标识性符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例证。

    2024年09期 v.45;No.397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5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出土佉卢文书所见女巫现象研究

    韩树伟;

    20世纪初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出土的千余件佉卢文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几份关于当地官府惩治女巫的文书。结合龟兹出土的关于巫术的文书,分析古代新疆存在的女巫及其巫术现象,再现当时女巫现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探讨民间和官方在对待这一现象时的态度与反应,弥补了传统史料记载之不足,对西域史研究特别是汉晋时期的古代鄯善、龟兹国习惯法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4年09期 v.45;No.39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6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双重因果与二元标准:刑民交叉案件办理原则的深层法理

    张斌;

    刑民交叉案件指因为犯罪事实的发生或者发现,需要变更或者创设办案程序与方法以处理相关联民事纠纷的案件,分为“刑中民”和“民中刑”两种类型。刑民交叉案件在法律性质上是超出本案审理任务的衍生案件。在刑民交叉案件同一性判断中,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法律关系是本案同审的实质标准,法律事实是他案分审的形式标准。明确这一点,有助于理解相关司法解释文件中确立的分开办理、分案办理和另案办理等有关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原则。应当根据刑民交叉案件同一性理论对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颁行的《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修改,使之从“经济纠纷中发现经济犯罪”的程序性规定转变为“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原则”的专门性规定,同时体现在第四次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之中。

    2024年09期 v.45;No.397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商事人格权的二元化构造与制度展开

    黎桦;徐洪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侧重于对自然人在一般民事活动中人格利益的保护,弱化了对商事人格权的规定。现有涉及商事人格权的研究缺乏层次性和体系性。人格权内涵没有被挖掘,功能被边缘化,不能回应急速发展的商事活动中现实的法律诉求。应该对商事人格权的内涵进行二元化拓展和构造:在主体方面,立足构建自然人与法人各自商事人格权类型;在体系方面,既要注重提炼民法典内的普通商事人格权,又要及时总结民法典外制定的单行商事法规中不断出现的特殊商事人格权。循此逻辑,设计商事人格权的具体层次:第一层次为民法典内的普通商事人格权,它是由自然人、法人财产性人格利益的商品化所生成,相较于一般民事人格权的被动取得和侵权后人身或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张的制度内核,此类商事人格权以主动取得、主张经济损害赔偿为核心制度;第二层次为民法典外的特殊商事人格权,这主要由消费者人格权与经营者人格权组成,前者通过构建消费者九大权能体系、畅通救济渠道等形式予以实施,后者通过维护平等竞争待遇、保护公平竞争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机制予以保障。

    2024年09期 v.45;No.39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风险刑法立法中的价值权衡

    焦旭鹏;王子涵;

    风险社会的到来和深化,要求刑法有所作为以抗制风险。为了捍卫宪法所确立的基本价值,刑法的介入方式有待妥善厘定。风险刑法立法涉及复杂的价值问题,借助比例原则进行价值衡量以区别审查关涉不同利益的刑法立法是一种有益尝试。有必要明确风险刑法立法中安全与自由价值在不同情况下何者主导的问题,这既要避免保守论者恪守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中自由价值绝对优先的弊端,也要避免消极折中论者所主张的自由优先兼顾安全的模糊论调。在具体的风险刑法立法中,应考察某种价值主导下具体立法所涉主体利益实现的问题,对关涉人类生存本身或者对人类生存基本条件有重大风险的行为一般应予以犯罪化;仅对纯粹个人利益产生侵害可能性的风险行为一般不必犯罪化;而对于高度“科学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行为,在确证其科学意义上的某种风险程度之前不能入刑,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将其犯罪化。

    2024年09期 v.45;No.397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流入还是流出?多重异质性下高铁开通影响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微观经验研究

    李晨;张可云;

    劳动力空间流动是高铁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微观基础。基于劳动力区位选择视角,利用2013—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与282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在微观个体层面建立条件Logit模型,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总体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开通高铁会显著提高劳动力流入该城市的概率,在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此结论依然成立。基于劳动力异质性的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个体特征、流动距离、居留意愿不同的劳动力空间流动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的分析表明,在区域层面,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开通高铁能显著吸引劳动力流入;在城市层面,中等城市、Ⅰ型和Ⅱ型大城市开通高铁能显著吸引劳动力流入。上述结论为中国高铁改变劳动力要素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微观经验证据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24年09期 v.45;No.397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路与举措

    李顺强;张琦;鲁煜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面临产业结构性供需失衡、公共服务功能失衡、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后工业时代提前到来、现代化元素冲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势在必然。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乡村建设中供给与浪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市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2024年09期 v.45;No.397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7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普惠金融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自中国28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方徐兵;刘毛桃;何启志;

    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水平,但抑制了专业化集聚。数字普惠金融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信息化效应、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本文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机制,进而为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加快各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与城市功能升级需求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提供中国经验证据。

    2024年09期 v.45;No.397 10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6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补偿、幻想与情感剥削:中老年女性粉丝的社会孤独及主体性

    朱丽丽;谢雨欣;

    “假靳东”视频号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中明星靳东的仿号,通过给靳东的照片或视频配音,伪装成靳东,精准营销中老年女性粉丝,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通过在线观察、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聚焦部分中老年女性粉丝在追星实践中的情感困境及社会心理,研究发现:假靳东账号博主依托短视频沉浸式虚拟在场和个性化算法推荐,通过策略性的情感表达使中老年女性获得补偿性的情感呵护与认同,后者进一步幻想出与假靳东的虚假亲密关系,在粉丝实践中建构其主体性。在个体层面的家庭和职业生活中,追星是中老年女性休闲娱乐的渠道,她们通过靳东获得陪伴和疗愈,借此抵抗现实压力;在社会层面,研究现象折射出社交网络空间里中老年女性粉丝所遭遇的情感与经济的双重剥削,粉丝自我贬低的话语也反映了浪漫幻想背后的社会鸿沟。作为数字弱势群体,“假靳东”的中老年女性粉丝实践是在性别及情感困境中积极自救的一种情感实践,但仍然反映出中老年女性粉丝深层的社会孤独和“有限的主体性”。我们尝试通过此研究,补缺经典粉丝研究中青年亚文化的偏向,对既有粉丝文化研究的边界拓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2024年09期 v.45;No.397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12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娱乐传播中青少年爱情观的塑造与博弈:基于明星婚恋事件的考察

    晏青;周宝怡;

    明星产业与粉丝文化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版图的重要“疆土”,明星对粉丝情感体验与观念形成的影响日益显著。以明星为代表的资本方利用媒介内容构造爱情,让青少年共情爱情体验、明确关系范式、设立伴侣标准、获取自我保护经验,但也致使青少年无法坚定爱情信念甚至对爱情产生消极感受。青少年粉丝或是通过选择性接触明星婚恋内容迎合自我的偏好与认知,或是通过拟态分辨划清明星生产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利用主体性策略淡化或再塑明星婚恋对自我爱情观的建构,进而影响资本方后续的爱情生产。这种爱情观念的螺旋式生产与互构过程的发现,为理解青少年粉丝的爱情观念提供了来自积极的主体性与观念互动式生产的面向。

    2024年09期 v.45;No.397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村网“怡”云:青年圈群幸福话语的生成动力、呈现图景与引导路径

    栗孟杰;陈大文;

    本研究基于网易云音乐平台,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以“幸福话语”为切入点,具象化呈现青年圈群话语的生成动力和呈现图景,并思考数字时代该如何对其进行因势利导。运用Nvivo12 plus对丰富庞杂的文本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逐步抽象、归纳和提炼,发现虚拟圈群中青年群体的幸福话语主要受“情绪”“信息”“社交”和“文化”四方面因素所驱动。在情绪表达方面表现出“抑”“愈”“怡”并存,在议题呈现方面以“小确幸”为主,在互动模式方面为“三环同心圆”联动,在价值观样态方面为多元化交锋。鉴于此,应立足社会文化生发新场域,把握群体共识凝聚新动力,聚焦个体自我表达新天地,建构高辐射力、深说服力、强感染力的圈群话语引导体系。

    2024年09期 v.45;No.397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论民族融合视阈中的北周郊庙乐制革新

    冉雪立;

    北周郊庙乐制是在仿效《周礼》的“复古”表象下自觉开展的政治文化“革新”。这种“革新”源自关陇社会民族融合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条件。一方面,基于关陇地区士族凋敝、民族众多的社会基础,北周扬弃了魏晋南朝倚重“前朝故事”的作乐机制,转而以“儒家典籍”为尚,挖掘出《周礼》等儒典所载乐制的象征意义与政教功能,最终兴复“六代乐”,并由此实现了社会凝聚与文化自立。另一方面,北周又变北魏、北齐等北族政权“戎华兼采”的作乐传统为“夷夏分流”,借由“典夷乐”的设置,分别不同民族音乐的功能与归属,推动了多民族音乐文化制度化、有序性的深度融合,并启隋唐“乐部”新机。北周郊庙乐制的革新,是十六国、北朝时期频繁的民族交往与融合的重要成果,它在继承华夏礼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最终推动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凝成。

    2024年09期 v.45;No.397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百年新诗黄河抒写的话语变奏与国家认同建构

    杨洋;

    百年新诗的黄河抒写与国家的认同建构始终存在互动和交集。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国家认同建构机制的调适与转轨,现当代诗歌抒写黄河的话语逻辑与表述重心呈现出阶段性变奏。现代时期,基于整合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大势,诗人们将抒写黄河的重心放置在其“母亲河”的形象塑造及民族化叙事的层面,以实现对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价值赋能与功用发挥;十七年时期,囿于政治认同营造的需要,诗人们通过突显黄河的“害河”属性与对国家治黄的集中书写来实现对人民政治认同情感的规约和范导;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化认同的效力彰显,诗人们则侧重对黄河进行“文化寻根”的抒写,从而助益对中华文化的探源和回归。在此,黄河也得以溢出自然地理的范畴,并蜕变为中国对外识别、对内认同的文化符号与表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2024年09期 v.45;No.397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学话语权:国际检审与学科比较

    李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先后经过了“补课重建”与“反思自觉”的阶段性发展后,正处于学科知识的“自主建构”时期。当下,审视中国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中的话语权以及与国内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相比的阐释力和影响力,是构建政治学话语体系、增强政治学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立足世界政治学和国内相邻学科比较视角,以客观资料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图景,检审和比较中国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版图中所处层次、位置和差距,结合学科纵向变迁和横向对比管窥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评估中国政治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效度、限度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辨识和厘清延续性与阶段性、政治性与科学性、方向性与原创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等中国政治学话语权提升所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2024年09期 v.45;No.397 17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的演进与“政治势能”话语的生成

    贺东航;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党的领导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文章首先探讨了“党的领导”概念的产生及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党如何通过组织动员和军事控制确立了自身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接着,讨论了“小组”、党组和党委等机制在党的领导体系中的作用,解析了“党管干部”原则的重要性,展示了这一机制如何为党在国家治理中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文章最后提出了“政治势能”这一学理概念,对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全社会资源,在国家治理中如何积累和展现其强大的政治能力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共产党整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独特性和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2024年09期 v.45;No.397 18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家自主性视角下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

    周银珍;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自主性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现代化理论的话语创新和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价值立场上,以“人民至上”话语超越西方“资本至上”话语,在目标上,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话语超越西方“资本富裕”话语,在生态文明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话语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话语,在发展道路上,以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话语超越西方殖民掠夺话语。当前,要坚持道路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创新为抓手,从学术自觉意识、制度绩效、国际传播、道路自信等方面逐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2024年09期 v.45;No.397 195-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困境与进路

    张会庆;吴永和;

    形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生态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进而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关键之举。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内涵体现在:多元主体以社会系统供给为输入,以人才涌现为产出,以技术为核心促进因子,并通过多重生态因子的交互叠加与效能发挥实现转换。同时,高等教育数字化新生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发展路径以内外协同驱动为动力机制。然而,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面临生态理念淡薄、生态架构失配、生态适应弱化、生态安全堪忧等多重困境。为形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生态,应把握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应然生态愿景,立足实然困境,以技术赋能为主线,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锚点。在实践层面,应着力加强生态理念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强化生态体系建设,完善支撑架构;增强生态主体动能,锻造适应韧性;强健生态安全屏障,营造可靠环境。

    2024年09期 v.45;No.397 204-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10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图书·信息

  • 我国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常进锋;唐娅秋;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1429篇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态势;聚焦于该领域的作者逐渐增多,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但尚未形成有学术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现有研究已形成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逻辑机理、实践成效、困境诠释和优化路径四大核心主题。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兼顾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深挖新的研究生长点,拓展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研究维度,是未来该领域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

    2024年09期 v.45;No.397 215-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下载次数:18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研究动态述评——基于CiteSpace的CNKI文献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吴泠茜;马海群;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仅仅半年内相关研究文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期刊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目前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进展状况,运用CiteSpace绘制新质生产力研究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作者聚类图谱,揭示了目前新质生产力研究的作者与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密切,并分析了8个热点研究主题与该主题下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2024年09期 v.45;No.397 226-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12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图书馆研究述评与展望

    阳广元;

    元宇宙图书馆是当今图书馆界重要研究热点之一,系统梳理国内元宇宙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为元宇宙图书馆及其相关领域提供参考。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中收录的与元宇宙图书馆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重点从元宇宙内涵、元宇宙与图书馆相互赋能、元宇宙图书馆内涵、元宇宙图书馆架构、元宇宙与智慧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创新、图书馆转型发展、综述或其他等8个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和述评。未来元宇宙图书馆研究中应加强元宇宙内涵、服务创新、角色定位、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践应用和科技伦理等7方面的研究与工作。

    2024年09期 v.45;No.397 234-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