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民族学·人类学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考古所见古代西南地区贵重物品的贸易传统——兼论贸易转型对汉藏茶叶贸易兴起的影响

    段渝;龚伟;

    从考古出土的贵重物品情况看,古代西南地区诸酋邦社会的上层贵族十分热衷于追逐贵重物品的消费和占有。以古蜀丝绸制品、古印度蚀花肉红石髓珠、铁制品的贸易交流情况为例,古代西南贵重物品贸易的背后是一个畅通的贸易交通体系和相对自由的贸易机制,它由古代西南地区的众多民族共同维护。这一贸易交通体系随着秦汉政权的介入,转变为官市、私市并行的贸易机制。公元七世纪开始的汉藏茶叶贸易的兴起深受贵重物品贸易传统的影响,早期茶叶是作为贵重物品从徼关以外的贸易路线中传入吐蕃为其王室和上层贵族享用。后来藏地饮茶风气流行,茶叶逐渐成为西藏和涉藏州县的大宗商品,因而开启了后来的茶马互市制度。

    2022年09期 v.43;No.37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体制下匈奴政治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以匈奴汉国的政治模式为中心

    李磊;

    匈奴汉国建国前夕,五部匈奴改革了政治体制,将南匈奴的“四角”“六角”制改为“十六等”制。这是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经由中原王朝改造后南匈奴“贵者”分立格局的制度肯定。元熙元年(304年)汉国建立后,以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为政治架构。永凤元年(308年)刘渊称帝,汉国从王国体制发展为王朝体制。在汉国体制中,匈奴传统仍得以保留。胡汉分治、匈奴与六夷分治体现了匈奴的分治精神。“悉封郡县王”与“司隶-内史”在模仿汉代封爵制度完成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对原“十六等”王的地位予以承认。立储等权力运作更是在匈奴的传统政治语境下进行。王国及王朝体制与匈奴传统并非对立关系,汉国权力体制正是二者相融合的结果。

    2022年09期 v.43;No.373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明朝隆庆三年西番朝贡制度改革:天下理想与经济理性兼顾

    曾现江;张凯强;

    朝贡制度是明朝西番治理的核心,然厚赏来使,尤其是对朝贡遣使按员给赏,导致违例进贡,特别是遣使过多过滥的现象屡禁不绝,相应推高了治理成本。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以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等途径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经此改革,西番违例进贡事件大为减少,进京贡使的限额规定得到较好执行,贡使总人数大幅下降,明朝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得到节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西番治理的天下理想与经济理性的兼顾。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原因,一是较强的针对性策略,二是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责,三是较好地解决了西番贡使在边关驻留期间的管理问题。

    2022年09期 v.43;No.373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6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旅游

  • 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

    宋河有;

    标志性景观在旅游地发展中起着核心引领作用。文章以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为例,结合历史资料和实践调查,解析了其从文化遗产景观演变为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引领,在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等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下,促使“天骄圣地”这一地方符号逐渐转变为地方旅游符号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得到广泛认同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有效拉动所在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地方旅游符号的特色优势。要在新时代维持和强化地方旅游经济优势,文化遗产旅游区域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向下调整旅游符号,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符号系统,从顶层设计、企业协同到居民参与,从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和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层面实现全域一体化和立体化协同。

    2022年09期 v.43;No.373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211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金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构建

    王克岭;谭心;龚异;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厘清金沙江流域非遗的文化特征、遗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由此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战略设想。研究发现:金沙江流域非遗在空间上呈“点状、带状和团状”的集聚态势,空间结构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四核两翼”对称结构特征,从类别来看各类非遗呈现差异化的集聚特征。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生态地理因素、人文社会因素及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较显著,人地耦合交互作用后大幅增强的协同效应成为空间分异的重要推动力。为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应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来共同打造非遗旅游廊道,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

    2022年09期 v.43;No.373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下载次数:2365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文化二重性矛盾与调和

    李文钢;

    文化产业包含了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属性支配文化属性的情况,资本决定内容生产。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属性对文化属性的支配具体表现为资本对民族文化要素的选择性利用和摒弃,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之间难以实现平衡的问题。从文化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资本在选择性利用具有可展示性和可感知性特点的民族文化要素,又选择性抛弃具有隐含性和潜在性特点的民族文化要素。基于人类学的文化见解,可展示性和可感知性的民族文化要素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隐含性和潜在性的民族文化要素是民族文化本身。因此,在讨论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问题时,应基于“建构论”来理解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基于“创造性转化”理论来理解民族文化本身。

    2022年09期 v.43;No.37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06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宗教_哲学

  • 以诗说仁:马一浮释“仁”的独特路径

    李虎群;林开强;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儒学史上相关解释甚多。马一浮提出“《诗》教本仁”“《诗》教主仁”,从而把“诗”和“仁”绾合在一起,在仁学史上开辟出一条“以诗说仁”的独特道路。马一浮“以诗说仁”,既在原理层面通过诗之“感”的特性抽象地阐说“识仁”“体仁”的工夫次第,又在实践层面通过作诗、解诗具体地感发人心之“仁”,实现了理学与经学、儒学与佛教、中国与西方等多重维度的融通,彰显了一条以“《诗》学”通达“仁学”的学术路径,在学科上联结了文学和哲学,在义理上彰显了中国哲学“诗”的教化方式和言说方式,在文化上开显了仁体活泼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22年09期 v.43;No.373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儒家“贫贱论”与中国早期电影的“下层”价值观

    安燕;

    中国早期电影在富与贫、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价值论态度上,无一例外地将道德优先性锁定在贫贱者和下层社会身上,表现出极其典型的“贫贱—君子—谋道”的“下层”价值观,体现出儒家将精神、道德力量转化为社会政治力量的核心理想。耕读相兼道学平等的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观念与实践,使得“向下层去”的电影价值观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时代真理性。当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盟于危机时代,电影创作迅即在内容与形式、美学风格上开启出以“群众力”为核心表达的“力的美”时代。

    2022年09期 v.43;No.373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思哲学的定义——接续冯友兰先生的哲学遗产

    李佳轩;谢祥林;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一个重要面向就是关于“哲学”的定义,我们认为,冯友兰从早年就坚持哲学需要以人生问题为指归,同时特别注重哲学的“普遍性”,这两大追求为中国哲学学科注入了重要的学科基因。然而因为冯友兰先生受西方哲学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理解限制,冯友兰先生一度把哲学的重心转向对于名言概念上的抽象的“普遍性”的关注,然而在《新原人》代表的思考中,冯友兰先生以“境界说”与“境界-工夫”合一的视野重新定义“哲学”,将中国哲学兼重视“普遍性存在”(“道体”)与具体性过程(“工夫”“经验”)的特质着重阐述出来,这一思路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哲学”与进行“哲学研究”还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交流对话互动”与“身心实际经验”真正实现“普遍性追求”是我们要“接着”冯先生的工作继续回答的历史课题。

    2022年09期 v.43;No.37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个人数据处理中权益的冲突与和解

    余筱兰;

    个人数据处理牵涉诸多利益攸关者,引发权益冲突。提出一种有效的逻辑思维实现冲突和解是本文的目的。通过类型化表达分析个人数据权益冲突是本文研究的一种方法。利益上升为权利,获得法律的强制力保护。个人数据权益冲突发轫于其使用价值,有严密的内在形成机理,又表现出多种样态。通过利益衡量方法论的指引选择正义论作为本文推导出“利益——权利”逻辑思维和解路径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不同的个人信息权利观、数据财产权利观,形成个人信息权、数据财产权、数据合理使用、公共利益等多角度思维模式架构,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2022年09期 v.43;No.373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614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完善

    周玉林;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和传输等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合了文化、技术、经济和法律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它能给用户提供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服务,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法律属性的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同时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法律属性,前者是其主体法律属性,后者是其从属法律属性。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更加复杂的法律属性,导致其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传播还是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法》《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完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

    2022年09期 v.43;No.373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40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私募基金管理人自律机制的优化研究

    廖倩;

    我国私募基金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枉顾投资人权益而施行机会主义行为的案例时有发生,隐藏在行业繁荣发展背后的风险逐步暴露。以非公开性为基本特征的私募基金面临着严重的以多重信息约束为重点的规制困境,行业组织的功能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目前所面临的规制现状。从信息的角度而言,我国私募基金市场自律管理存在着行业自律组织的信息角色混同,与其他规制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滞碍、现有自律管理机制信息收集体系不完备的现象。构建私募基金市场管理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私募基金行业以差异化信息披露为基础的自律管理机制是解决之道。

    2022年09期 v.43;No.373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平台经济下第三方平台信息共享对个税遵从的影响研究

    周克清;郑皓月;

    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但从业人员的个税遵从度却相对较低,导致纳税人之间不公平待遇的加剧。文章认为,第三方平台公司掌握了从业人员的大量涉税信息,如果能够实现与税务机关的共享,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平台从业人员的个税遵从度。文章从税源监控、遵从成本以及税收公平三个方面论证了第三方平台信息共享对个税遵从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第三方平台涉税信息的获取、共享制度的建立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建立、健全第三方平台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遵从提供了政策建议。

    2022年09期 v.43;No.373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1726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预算软约束、转移支付与地方养老保险征收行为

    房连泉;王远林;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规模越来越大。在“分灶吃饭”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由于统筹层次低、财政事权不清和央地博弈等原因,社保基金收支表现出预算软约束现象。为降低地方道德风险,中央财政采取与地方工作绩效挂钩的转移支付政策,并将地方财政纳入兜底支付责任。本文基于2001至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财政补助等预算约束因素对地方社保征收行为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社保征收有正向促进作用,起到了一定激励约束效果;同时,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和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等变量也对征收努力产生影响。

    2022年09期 v.43;No.373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92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对金融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曾庆铎;邴涛;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数据被视为一种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并在企业生产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数据驱动决策正深刻改变企业生产模式,而这种改变也将重塑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文章在梳理数据要素相关研究的文献基础上,理论探究数据要素对金融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机制与传导路径。首先将数据要素引入传统生产函数,刻画数据要素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优化作用,厘清数据要素在企业投资决策与股价之间信息反馈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信息反馈引发多重均衡的视角,探索数据要素在不同均衡状态下对金融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多重传导路径,进一步将单一企业拓展至相关联的多个企业,明确数据要素在多个企业间的溢出效应;最后针对劣均衡状态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提出了未来拓展方向。

    2022年09期 v.43;No.373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11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理解新消费:媒介化消费的内涵、成因及实践规则

    石磊;陈实;

    关于新消费何以产生及其实质的相关研究,现有文献多基于微观消费现象讨论。本文以数字媒介为主的复媒体环境下发生的新消费现象为研究对象,梳理媒介化研究理论,较为系统地对新消费的产生及其实质、引发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具体而言,以媒介化理论为阐释起点,借助媒介可供性视角,从媒介化消费的生成以及影响下的实践规则两个维度加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媒介化消费的内涵、形式及实践规则。认为新消费实质为媒介化消费,其内涵包含“媒介化的消费”和“消费中的媒介”,并通过消费性媒介和平实消费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展现。媒介可供性使得新消费场域偏向人文主义立场,链接了“人”和“物”,成为媒介化消费生成的重要因素,重塑了新消费领域“人—货—场”的实践规则,突出了中间地带的社会互动,强调货品的想象化、叙事化、社交化特征,实现了跨场域消费的深度融合。

    2022年09期 v.43;No.373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2876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从“大世界”到“小世界”:游戏研究的人类学资源及其当代视野

    苏婉;

    人类学的游戏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前后大致划分为“大世界”和“小世界”两个取向。“大世界”时期的人类学者依据跨文化民族志材料建立起普适意义的游戏类型学,申明了游戏在世界范围不同社会中的重要性,在这种取向中游戏被作为静态的文化样本或社会功能。80年代后数字技术则将人类学者的游戏研究带向动态和纵深的“小世界”,从传统游戏的多样性、一般性与超越性,到数字游戏的物质性、虚拟性与开放性,游戏活动的线上空间及其线下延伸正在成为人类学无法忽视的社会互动新场域,以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的民族志技艺仍被有效地用以理解新的社会性如何在虚拟世界与物理现实的裂隙中实验并生成。人类学的学科视野能够为游戏文化、数字媒介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与方法资源。

    2022年09期 v.43;No.373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21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微电影发展再思考:价值引导与内涵提升

    徐莹;

    微电影作为主要通过新媒体传播的视听艺术形式之一,具有较强的通俗文化属性以及较大的传播影响力。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草根性、进入门槛低、创作主体庞杂等因素,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量质失衡的问题,亟需对其加强规制及引导。将文化规制及正面引导与微电影创作及传播进程中的自律、他律和建立健全的批评体系结合起来,是促进微电影创作及传播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微电影传播文化正能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年09期 v.43;No.373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45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民族文学价值观念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刘俐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民族文学价值观念区别于“民族的民族文学”。作为应然价值观念,它的基本涵义为:“中国民族文学”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并得到规定,是56个民族文学组成的整体性概念,中国民族文学是多民族一体的文学。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的合理依据、审美情感与艺术选择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中国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等三方面论证了该价值观念之成立,尤其提出和论证了“微”“独”“同”互相制约综合的思维方式怎样实在地落到批评的操作层面:通过“微”对象所获“独”的批评结果,由“独”所属的“同”一点点潜移默化地铸牢使命,依赖“同”的理念又落实到“微”的客观准确选择,以“同”体现其“整体性”,以“微”所获之“独”体现其“差异性”,明确与清晰了向世界展示整体性与差异性兼容的中国民族文学的批评任务。

    2022年09期 v.43;No.373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赋魅与认同:新中国初期边地诗歌的国家形象建构

    姚洪伟;蒋登科;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2022年09期 v.43;No.373 16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6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的初步建构——中国早期电影思潮(1905—1930)概论

    江萌;

    中国早期影坛主要出现了五种电影思潮,即“教化”思潮、“为人生”思潮、“娱乐”思潮以及“为艺术”思潮、“革命”思潮。这是中国早期电影家、影评人和观众,对于电影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对于电影的审美特性、艺术表现、美学价值等的思考和探讨,体现出当时中国人对于电影的不同理解、阐释和认知。这些电影思潮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而又在或相同或矛盾的“合力”推动下,初步建构了“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

    2022年09期 v.43;No.373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中国共产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导逻辑

    肖述剑;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永不忘本、永不变质,永远奋斗、永远革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改革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确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逻辑主线。党的思想建设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信仰支撑,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民心支持,党的纪律建设提供法纪保障,以上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导逻辑,激励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辉煌。

    2022年09期 v.43;No.373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10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中国话语权

    谷照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对当代中国长期发展实质与实践规律的深入探索,意在通过对发展模式、成绩、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推动社会主义朝更高形态迈进。在此期间,需要以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为终极目标,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凸显中国话语的本土性、原创性、主体性,并在开放包容和有效沟通中,使之于国际话语体系中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以人民为中心”中国话语权的建构场域,在多个层面探讨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遵循和现实指向,以此解决当前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2022年09期 v.43;No.373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13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共同富裕的理解逻辑、中国实践及世界意义

    何锡辉;刘恋;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人心所向,必须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要义。从发轫逻辑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百年的历史目标,是赓续中华民族大同理想的具象表征,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从理解维度看,共同富裕话语历经百年,使之既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也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又作为一种道路选择,分别彰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理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本质规约。现如今,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相结合、坚持总体谋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思想动员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坚持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相结合、坚持共同奋斗与防范误区相结合,展现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蓝图。需要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还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即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的国际形象、为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陷阱”贡献中国智慧以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2022年09期 v.43;No.373 19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268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

  • 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

    李雅宁;杨伊生;

    民族信任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及彼此信赖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关系状况,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认知本质是知识系统,情感本质是感受系统,意志本质是动力系统,行为本质是执行系统。结合上述内容,积极探索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路径,以期能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2022年09期 v.43;No.373 203-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82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进化的微观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范春林;

    近20年来,文化进化的微观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成为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且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基于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探讨文化进化的微观社会心理机制。其核心观点是:人类特有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能力是人类进行文化学习并促进文化进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文化的高保真传递和创新是文化进化的双引擎。文化进化微观机制的研究为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文化进化微观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2年09期 v.43;No.373 21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郑泽宇;

    生态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脱贫减贫、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322篇CSSCI和北大核心收录的生态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探索生态扶贫的研究特征、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趋势,厘清了生态扶贫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结果表明:在研究特征上,生态扶贫研究经历了2000年至2015年的起始期和2016年至今的发展期两个阶段,生态扶贫研究规模日益扩大,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形成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在科研合作趋势和学术交流上存在显著短板。在研究主题上,生态扶贫研究主要围绕生态扶贫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发展、生态扶贫的运作机制和实现路径、生态扶贫的产业模式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在研究前沿上,生态扶贫方法创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是研究的前沿方向。在研究趋势上,在发展期阶段,生态扶贫产业建设、精准化生态扶贫策略、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生态治理等研究内容的热度较高,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具象化和研究话语体系的不断发展。后续研究应致力于提升生态扶贫的实证研究层次,加强跨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研究,聚焦生态扶贫的实施效果研究,完善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研究,以此提升生态扶贫研究境界,稳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服务生态扶贫的实践发展。

    2022年09期 v.43;No.373 21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331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图书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及趋势

    杨超超;李俊;

    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借助CiteSpace对CSSCI收录的105篇关于图书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段小虎、冯永财、杨志萍等学者为代表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特别是跨机构之间的合作)之间的合作力度大,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密切、情报源主要集中于图情类期刊、研究主要聚焦于“精准扶贫”“数字文化”“农村文化”“数字鸿沟”等,提出未来应加强构建图书馆乡村文化振兴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乡村文化振兴途径,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和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智库等方面的研究。

    2022年09期 v.43;No.373 23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78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