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民族学·人类学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考古学视野下两汉时期民族文化融合

    陈莉;

    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稳固,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在北方草原地区,对汉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匈奴,但是在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以及在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墓地、陕西神木县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葬群,可以看到汉匈文化融合的踪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画像墓展现了一个汉族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时,不同民族杂居和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西域大漠中的尼雅遗址和楼兰遗址则反映了两汉时期西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情况,尤其是在大漠古墓中出土的带有吉祥语的锦和各种丝织品,反映了汉朝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盛况。当然从乌孙墓出土的情况看,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较为微弱,说明汉文化对西域各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南方,南越王墓、罗泊湾汉墓、古滇国遗址的发掘,让我们认识到岭南百越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民族部落与汉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并对两汉时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2023年05期 v.44;No.38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10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察古今之变: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兼论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的知识社会学基础

    杨四代;杜娟;

    中国一直有悠久的史学传统,对历史的评价亦有相对稳固的评判标准体系,但古人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史观”的存在。严格说来,历史观是近代史学研究兴起之后特有的概念,是对历史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用历史观检视,长期主导古代中国史差异族体书写的是“华夷之辨”族类观,这种族类观在民族史书写上呈现出“先诸传次夷狄”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政治文化的不平等性。近代以后,剧烈的政治社会变迁引发了中国人历史观念的重大变革,传统史学的立意与范式遭到颠覆性的挑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四夷传”等文类亦失去了存续的土壤。与此同时,基于抵制外侵和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以新的历史观念来阐释中国历史上多民族体系的起源与演变成为史学救国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突出各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观逐渐代替了“华夷之辨”族类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最终形成的重要知识社会学基础。就根本而言,中华民族历史观是近代百年来国人对各民族历史关系追溯、多元一体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未来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进行知识社会学建构以及中国具体政治社会实践的结果,深刻蕴含着“察古今之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涵。

    2023年05期 v.44;No.381 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8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民间书写与国家意识——从清水江斋醮文书看西南苗侗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朱俊;黄诚;

    清水江文书主要反映了明清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的社会生活情况,也体现了当地民众对中原文化的广泛接纳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与国家认同。其中涉及佛道斋醮活动的文书,见证了中原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及其与当地民众生活习俗的融合,提供了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的文本例证,丰富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展示了西南苗侗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状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自觉国家归属意识的史料证据,表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基础,为当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思想智慧。

    2023年05期 v.44;No.38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文化

  • 早期留日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思想渊源——《译书汇编》的出版发行考述

    李海振;

    《译书汇编》是清末早期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首份刊物。《译书汇编》的纪年方式、发行日期等细节体现出早期留日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梳理文献可知,他们的救国实践受到《译书汇编》前9期发行者坂崎斌等日本自由民权主义者的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与思想趋向与生活场域相关。《译书汇编》第二年的“改良”,意味着初具国家意识的早期留日学生群体发生分化,并对此后留日学生译介社会主义文献的选择与取向产生了影响。

    2023年05期 v.44;No.381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发展的三重逻辑

    孔亭;

    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历经自在的历史形态和自觉自强的现代形态,具有历史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甲午战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华民族从自在逐渐走向自觉,知识界和革命派代表人物吸纳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建构了“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国家理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基本完成,中华民族被赋予了国民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意涵,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政治属性,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主体表达和国民依托。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多元交融的自在阶段、存亡抗争的自觉阶段和民族复兴的自强阶段,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国家逻辑、民族演进的历史逻辑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逻辑。

    2023年05期 v.44;No.381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及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启示

    倪慧;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在实践中进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策时所坚持的关于“意义”的理念,它是民族文化之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最稳固的元素。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是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核,它通过确证民族文化的分享方式、相互关系、基本立场、发展目标、续生价值来展现其超越自然必然的价值旨归,并最终探讨以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民族文化价值观对当前思索中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探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中华文化的价值地位、价值理性、担当作为与独特贡献等诸多重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2023年05期 v.44;No.381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8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宗教

  • 判断的逻辑形式和范畴的边缘化——论隆格尼斯对康德范畴的阐释

    钱捷;曹雯雯;

    隆格尼斯借助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对知觉判断和经验判断之间的区分,展示了判断的逻辑形式的作用。她认为判断的逻辑形式作为一种反思,指导着图型的产生。在此前提之下,康德的核心概念——范畴的作用被限制为综合和归摄。这样的解读,其实质是用判断的逻辑形式替代了范畴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康德的范畴被边缘化。

    2023年05期 v.44;No.38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以基层疫情防控为例

    陈卯轩;

    任何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都是常态社会治理之外的权力运用和权利限制。只有实现危机管理法治化,才能为其提供持续的正当性支撑和充分的运行动力。县是当代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接点,研究县域治理层面公共危机管理,既符合理论逻辑,也有现实支撑。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治理正经历法治化转型,必然要求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县域疫情防控要遵循法治原则,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基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实践。这对提升基层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稳固边疆、夯实国家安全基层基础有不可替代战略价值。

    2023年05期 v.44;No.381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83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合作经济组织法人的规范解释、发展境况与法律续造

    黎桦;徐洪斌;

    合作经济组织属于互益法人,其设立目的具有同业互助性质;在内部组织上遵循人合性,亦体现适度、有限的资合性;在政策待遇上具有公共性与扶持性。我国主流的合作经济组织类型主要有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类,改革开放以来三类合作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境况。制约我国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作经济组织经常遭遇政府不当干预和市场优胜劣汰的双重挤压;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回应不足,使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长期落后于现实需求。为保障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应进行法律续造:一方面,要以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立法取代合作社单项立法,制定完备的“合作经济组织法”;另一方面,着手构建起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性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合作经济组织的身份识别监管机制、系列政策支持系统、农产品流通渠道培育制度与反垄断法适用豁免地位等。

    2023年05期 v.44;No.381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业主撤销权体系的法理表达——从业主撤销权纠纷角度

    王建平;钟芷馨;

    2007年物权法确立了我国业主撤销权制度,但关于业主撤销权的性质界定、诉讼客体、诉讼期限等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完备的业主撤销权理论体系尚付阙如。近年,业主撤销权案件数量急剧上升,其中败诉、撤诉案件占比居高不下,现行业主撤销权制度有失灵之势,主要原因是业主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对等、业主撤销权制度不完善、业主撤销权性质界定不清晰等。面临上述困局,应从实体法、程序法和软法三维度对业主撤销权制度进行变革。实体法维度,增设“业主社团法人登记备案”的规定,并建立业主小区内部的信息披露制度、监事制度。程序法维度,增加“确认决议无效”案由,分别以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区别对待不同效力样态的业主大会决议。软法维度,对关乎不同主体利益的事项设置独立的业主大会表决程序。

    2023年05期 v.44;No.38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7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减税激励能否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基于上市企业年报文本大数据识别的经验证据

    车德欣;向海凌;吴非;

    基于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现实要求,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集,创新性地运用文本大数据识别手段刻画企业绿色转型,实证检验减税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和机制。实证结果发现,减税能够有效赋予企业绿色转型动能。异质性检验发现,减税对于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绿色转型具有显著驱动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减税能够有效改善企业内部财务状况、提振企业内外部预期、强化绿色创新动能,由此促进了企业的绿色转型。特别地,在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的情境中,针对企业的减税能够带来更大的绿色转型边际驱动力,并且展现出了较强的结构性优化趋向。

    2023年05期 v.44;No.381 7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9K]
    [下载次数:192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研究

    王青;曾伏;

    基于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方法测度和考察了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1)2006-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后进省份增长势头较强,但各地区省份始终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总体上均有所减小,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省份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分化发展趋势。(3)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东-中部的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东-西部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且二者的贡献率占比存在波动增长态势。(4)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呈“反N型”变化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低值聚集区省份多于高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长期以东部省份为主,低值聚集区则以中部省份为主,西部和东部少数省份为辅;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综上,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坚持和深化全局性与协调性要求,调研掌握实际发展需求,推进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重点扶持低水平聚集省份,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选择。

    2023年05期 v.44;No.381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下载次数:88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基建投资、原发式技术进步与我国居民消费扩容

    丁建勋;罗润东;

    本文关于新基建投资如何影响消费及其核心机制的理论阐释表明,新基建投资能促进消费,其促进消费的核心机制在于:新基建投资会引致原发式技术进步进而促进消费。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基建投资的确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增加,检验核心机制存在性的中介效应分析也显示,新基建投资既会直接促进居民消费,更可以通过原发式技术进步间接促进居民消费,且间接效应要大于直接效应。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23年05期 v.44;No.381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资源要素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

    樊梦瑶;张亮;

    基于我国2012-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探究数字经济、资源要素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且在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水平以及高城镇化水平地区更为明显。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鉴于此,各地区应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城乡协调发展;依据地区特色和优势,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策略;推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023年05期 v.44;No.381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8K]
    [下载次数:217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从“专业术语”到“生活理念”:版权观念的媒介建构与变迁(1951-2021)——基于《人民日报》580篇“版权”报道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

    陈笑春;孙海龙;

    来自专门学科知识的版权观念,逐渐突破专业性边界,成为公众日常生活实践中被频繁讨论的一种创作和生产原则,甚至成为一种价值尺度。那么,大众媒介提供的“中介场”是如何为这一过程提供建构机制的?通过对《人民日报》70年来有关“版权”议题的报道文本分析,发现“版权观念”的建构逻辑大体由社会情境、观念诉求、现实挑战、典型行动四个范畴构成。范畴的编码参考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映射出“版权观念”变迁的四个不同阶段。范畴的互动促成相关议程主旨和偏向,从而牵引“版权观念”扩散与传播的变迁路径,形成了媒介在不同语境中催化版权术语培养成为生活理念的建构机制。

    2023年05期 v.44;No.381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下载次数:106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超越与重塑:国家治理视阈下西部县级融媒体建设的路径再造

    吴锋;仲建琴;

    西部县级融媒体是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拱卫意识形态安全,服务、引导群众的全媒体实践,也是嵌入西部基层治理、创新多民族共治、助推西部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战略步骤。2018年以来,西部融媒体建设稳步推进,当前已达成基本覆盖的建设目标,正在进入持续深化的拐点期。面对这一重大且复杂的国家工程,如何进一步“建强用好”,使其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目前还面临规划缺失、路径依赖、资源博弈、机制不畅等结构性困局和现实困惑。求解这一难题,不能囿于传统媒体思维、国家标准及东、中部地区实践为我们所提供的现实参照系,须超越前述框限,回归西部现状,将其置放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视野下加以观照,总结成效、省思问题,锚定其历史方位、现实基础,以厘清可供调用的资源,矫正路径创新的经验坐标,实现路径再造。未来须着力促进国家政策、地方治理和基层媒体这三层生态圈的深度耦合,在多元治理情境的叠层嵌合中逐步形塑西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西部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2023年05期 v.44;No.381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4K]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认知偏差:表征、成因与应对

    李明德;邝岩;

    大数据算法建构了网络舆情的认知场景,为多元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带来挑战。本文从认知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为现实依据展开研究,发现认知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舆情态势误判、媒体的片面化新闻呈现、公众的偏激情绪表达和群体极化,而技术环境的缺陷和主体认知结构的局限性则是偏差生成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认知偏差的纠正是多个相关主体的协同过程,政府要结合数据与情境,提高数据分析和舆情决策水平;媒体应追求客观报道,拓展符合认知规律的传播手段;公众应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以理性心态面对大数据舆情环境。

    2023年05期 v.44;No.381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下载次数:238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语境、内容、媒介:理解“网红目的地”的三种向度

    郭旭东;

    借鉴城市传播研究的“城市”观,“网红目的地”的概念含义可做“语境”“内容”“媒介”三种划分。作为语境的“网红目的地”为游客的传播活动和游览行为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它也介入并影响游客的行为方式;作为内容的“网红目的地”将空间景观抽象化为移动媒体平台上的媒介再现,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均可参与其内容生产过程;作为媒介的“网红目的地”在象征性和物质性两个层面,为游客与空间景观、游客与空间设计者及其他游客的互动提供中介,是游客活动空间的关系枢纽。对“网红目的地”概念含义的阐释,有助于研究者、空间设计者和游客全面把握这一当代城市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

    2023年05期 v.44;No.381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下载次数:147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观的共同体意识与共同体诗学构建

    李长中;王飒;

    尽管以“少数民族文学观”作为统摄国内非汉民族文学之全称的观念“发明”及其体制化、系统化的理论构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全面展开,但自晚清以降,传统帝国话语向现代民族国家话语转型,多民族中国的民族问题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关键问题,那些非汉民族的文学在上述语境中即受到重视,这为少数民族文学观新中国成立后的构建提供了极具历史承继性的中国经验。从“民族国家共同体”到“现代化国家共同体”,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转型的百年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等问题,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契合的中国文学共同体特征。由此,“少数民族文学观”开始向“多民族文学观”进行观念的迁移,共同体诗学构建问题凸显。

    2023年05期 v.44;No.381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话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纲

    张华;

    抗战时期,话剧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或促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受制于历史和时代的具体性、话剧生存发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综观之,战争灾难与政治纷争仍然是最具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的先决性因素,在此条件下,战时道德重建及其关联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国民性”批判与中华民族精神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性内容和世界性眼光等,也构成了我们理解抗战时期话剧中的中华民族观念和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视角与内容。鉴于此,可以从战争、政治、伦理、精神和人性这五重维度来集中考察抗战时期话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深刻关系。这五重维度并非各自孤立,而是彼此依存、复杂交融的,且均与剧作家关于“人”的现代性思考与表达有关。

    2023年05期 v.44;No.381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下载次数:71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文学史观

    徐俊六;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转型升级,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顺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志和时代话语主潮。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阈限、中华民族文学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国家政治、对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认知的纠偏、回应重写文学史与经典入史及提升中华文学整体品质与彰显中华文学性格,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发生逻辑。采用世界眼光与多学科交叉视野、开展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对话与互动、践行丰富的文学实践与形成厚实的研究案例,成为建设中国式民族文学史观的主要路径。

    2023年05期 v.44;No.381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6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智能化舆情嵌入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张彦华;顾秦一;

    新型数字社会形态的构建及其持续崛起,为智能化舆情资源的流通提供了庞大市场。同时,智能化舆情因其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力、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而与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可能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增加不良意识形态的社会显示度并可能诱发数字殖民风险、在微舆论场中导致群体情感的极化效应并容易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风险。然而,智能化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过程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情感逻辑,且基本贯穿于智能化舆情和意识形态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因此,应在对智能化舆情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优化“元治理”格局并以制度完善抑制不良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力度、强化社会心态治理效能并提升用户群体负面情绪的疏导效果等治理策略,将有助于探索有效治理智能化舆情风险并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水平的善治良方。

    2023年05期 v.44;No.381 18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1K]
    [下载次数:215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研究——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

    李林;黄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NVivo 12 Plus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2023年05期 v.44;No.381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4K]
    [下载次数:289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共同富裕的积累优势、现实挑战与持续路径

    李强;王安全;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在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建设中前景广阔,不仅参与脱贫减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而且服务当地乡村振兴以及与低收入群体互构共生为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经验优势;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特征难彰显、民族地区发展结构性短板、自身内部发展性困局以及低收入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在意识上存在偏差的现实挑战。因此,应增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深化民族地区扶志教育与职教补偿双向联动、提质培优完善职业教育内部系统结构,以及健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等,为当地实现共同富裕培育时代新合力、保障供给内驱力、增强人才创造力和提升思想牵引力。

    2023年05期 v.44;No.381 206-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7K]
    [下载次数:79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循证理论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任玉丹;

    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的工作范式是提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首要问题。基于循证教育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循证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建起贯通桥梁,有利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的调整改进,进而推动该项工作有效开展。研究认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改进周期模型包括发现并细化问题、现状评估、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获取证据、制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7个步骤,并且在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学校循证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组建循证教育管理团队等。

    2023年05期 v.44;No.381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2K]
    [下载次数:111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发展脉络与热点主题——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李新根;

    以2001-2021年间CNKI数据库中1345篇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有关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 pace,探究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进展与趋势。从文献的外部特征(年度发文量、研究力量分布、所属学科分布及高被引文献)以及内部特征(关键词的共现、聚类、时间线、突现)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研究表明:国内学术不端治理研究热度总体上不断增长,影响力持续提升;研究合作网络有待进一步加强;热点主题涵盖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演进特征、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主体及影响因素、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向度与进路等四大类。

    2023年05期 v.44;No.381 22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5K]
    [下载次数:200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同富裕研究的主题演变、研究现状及述评——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杨秀勇;徐成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CiteSpace软件对938篇共同富裕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绘制了共同富裕研究的聚类图谱与趋势图谱。研究发现,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动因与模式、指标与测量、目标与路径等方面。但既有研究存在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学术交流合作较少、理论建构不够、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以及对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凝练不足等问题。强化对中国共同富裕经验和话语体系的总结凝练、推进规范性研究与实证研究协同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研究,应成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2023年05期 v.44;No.381 23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6K]
    [下载次数:217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