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比较视野下的晚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叙事为视角

    沈桂萍;周鹏;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族别史的写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维度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演变的“民族实体”属性。晚清时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近代民族主义席卷全球的潮流中,相较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解体,中华民族内部多元民族以中华民族整体姿态走向共和,外附民族国家之表,内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核。这得益于彼时建构的中华民族概念具有统摄国内各民族为统一的国民共同体的意涵。同时,也得益于晚清政府应对大变局的一系列政治变革,全面推进了中华民族内部多元民族治理的大一统。观念层面与实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步推进,既避免了国家解体,也巩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团结统一,实现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2024年04期 v.45;No.392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于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的考察

    霍晓丽;

    明清以来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在古歌、古老话、创世纪史话、民间故事等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增多了用汉字记录的科仪文本、地方志、家谱、碑刻等。这些文献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出地方社会的真实样貌。它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场域中形成并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文治教化的方式,承载着各族人民历史记忆、生产生活经验,反映出儒家思想和礼制规范。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地方教育促使国家自上而下和地方从下到上双向地实现了礼俗互动,重构了地方知识谱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教育的发展,是地方教育的应有之义,为地方教育提供内在指引。地方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外在助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地强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归属得到升华。

    2024年04期 v.45;No.392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与国家:民族共同体的图像表征——以《皇清职贡图》为例

    孙石磊;

    职贡是中国礼仪文明在处理内外关系中的交往手段之一,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以职贡为特殊政策进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此时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清朝与边地民族及国家的封建宗藩关系空前强化,清朝为了实现多民族国家的一统,以怀柔和羁縻“远人”的手段形成职贡体系。在图像艺术中,《皇清职贡图》则呈现出清朝描绘四方“远人”前来朝贡的独特图像秩序,其中蕴含着清朝对于四方诸族的关注,且具构建“民族共同体”的特点,亦存在民族与国家相互关联的时代特征。

    2024年04期 v.45;No.392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

  • ChatGPT赋能智慧旅游建设的优势、挑战及技术规制

    李泽华;

    智慧旅游建设涉及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如今火遍全球的ChatGPT为我国智慧旅游的高质量建设带来了新契机。ChatGPT赋能智慧旅游建设,理应廓清技术植入、风险挑战与现实规范间的逻辑关系。ChatGPT的植入能够增强智慧旅游与游客间的亲密性、提升旅游企业在智慧旅游中的高功效性,以及提高文旅部门在智慧旅游中的智慧管理,但同时亦面临着政府数据安全和决策误导之风险、企业知识产权侵犯与商业机密泄露之风险,以及游客数据权被侵害之风险。通过创立ChatGPT的数据分类分级制、构建优化ChatGPT的相关责任链、加大对ChatGPT的自主开发,以及增强游客数据信息的保护力度等,可对ChatGPT进行相应的技术规制,以此将其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置于安全可控的范围。

    2024年04期 v.45;No.39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3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深远海旅游消费者折中选择影响因素及多元路径——基于心理距离视域的组态分析

    柴寿升;崔春雨;朱尧;

    海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深远海旅游对于全面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安全事件频发及日本核污水排海等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热情,在危机中把握旅游者消费心理,寻求海洋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本研究基于心理距离和解释水平理论,通过文本编码和fsQCA分析法,探索影响深远海旅游消费者折中选择的因素与组态路径,发现:(1)时间压力、空间距离、文化距离、后悔率、形象距离、自我构建6维度对消费者折中选择具有影响作用;(2)各要素对消费者折中选择的影响存在组合效应,其促进路径可归纳为风险范例联想型、自我文化驱动型、空间感知驱动型、预防动机驱动型四种驱动路径,其中后悔率、自我构建、空间距离感知是影响消费者折中选择的关键;(3)在时间压力影响下,消费者折中选择削弱甚至发生逆转。研究结果为指导深远海旅游供应商产品设计与海洋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心理距离相关研究。

    2024年04期 v.45;No.392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效应与机制——来自甘阿凉民族地区的实证证据

    康健;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一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乡村旅游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而目前聚焦民族地区县域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效应和机制的实证研究还鲜有报道。论文构建了四川省甘阿凉民族地区3州48县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效应,并使用三步法、Sobel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显著提高了当地的共同富裕水平;此外,经济提振效应在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基建带动效应在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共享性的过程中有调节中介效应,且该效应存在边际递减的特征。因此,民族地区可充分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并通过扩大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产业与就业,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激活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效应。

    2024年04期 v.45;No.392 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0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论公司社会责任中职工的公司利益共享权——以公司法进一步确立职工地位定位为视角

    杨遂全;刘坚;

    《公司法》修订新增了具化公司社会责任条款,把职工和消费者定位为“利益相关者”。公司虽以营利为本,但若职工无共享权,营利和发展则无源。共享才能共赢,才能劳资人格和产权平等。公司法需确立职工为利益共享者;职工共享权应立为企业合规审查和司法裁判的法律规范;共享权的实现应内化为企业成本和公司利润法定分成或持股的社会责任。在时代大变局中,可以先行先试,具体实现公司法确立的保护职工权益的公司的各种社会责任,以大视野看待劳工共享利益和通过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法制路径。

    2024年04期 v.45;No.392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国家荣誉制度创新发展的法理释义

    李涛;

    国家荣誉制度源于宪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制度,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对国家荣誉的设立、授予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个体和集体的成就及贡献的认可和表彰。国家荣誉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国家认同、社会激励、自我实现等理论之上,旨在强化政治认同、践行社会价值观、激励社会成员实现自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国家荣誉制度的实践逻辑主要包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以及激发国家人才创造力的内在需求等。国家荣誉制度的本质是国家最高等级的奖励制度,是国家基于宪法规定、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法治原则确保了国家荣誉表彰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积极构建并不断创新发展国家荣誉制度,不仅是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民族力量、引领时代道德风尚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彰显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024年04期 v.45;No.392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绿色债券私人治理规则之完善

    任婷玉;曾文革;

    绿色债券私人治理规则的有效实施能够保障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健康运行,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的私人治理规则分散破碎,相应的技术性规则法律化改造尚未完成,同样也存在着规则竞争无序的实践隐忧。究其原因在于私人治理主体自主性受限,应然效益受到抑制,规则空洞化现象严重,软约束力无法支撑后续的监管要求,在司法适用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立足于中国全国绿色债券市场建设,审视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私人规则带来的新启示,是破解隐忧之良策。在具体完善路径中,中国既要明确私人治理主体的合法地位与规则自治边界,将规则设计重点集中于技术专业领域,并通过建立监督和执行机制予以保障;又要积极制定《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自律管理规范》及配套工作指引,充分完善绿色评估评级规则以保障市场自律监管,引导发行人主动适用第三方评估认证,并在相关司法裁量中接纳相关私人治理规则,科学配置私人治理主体的法律责任。

    2024年04期 v.45;No.392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数字化转型能力的提升研究

    张倩;任保平;

    国家数字化转型能力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基本支撑,以人的数字化转型为关键内容,以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为关键路径,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对推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科学合理的国家数字化转型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发现我国数字化转型能力空间布局尚待优化,部分省区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数字化转型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通过提高数字化创新能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字化转型基本保障与加强数字化战略落实等基本路径提升我国数字化转型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024年04期 v.45;No.392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口高质量发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研究——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

    何雄浪;王诗语;

    本文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全国272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就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表明,人口流动有利于增强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地理距离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生了虹吸效应;城市异质性分析表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更有利于从人口高质量发展中获益;人口流动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则有相反作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特征。

    2024年04期 v.45;No.392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下载次数:165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距及时空收敛性研究

    靳丽;李克强;

    文章立足金融市场化、金融国际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筛选2013-2022年30个省份数据,以熵值法测度金融强国建设水平,并结合多重方法,解析金融强国建设水平区域差距和时空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表现出攀升态势,且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次之,东北最低”特征。相较于金融市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金融国际化指数增长速度有待提升。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整体区域差距表现出不断减小态势;区域间差距是金融强国建设水平整体区域差距的最主要来源。2018年之后金融强国建设水平表现出显著时空收敛特点,且收敛速度较快。由此,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制、推动金融业国际协作、制定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此加速金融强国建设进程。

    2024年04期 v.45;No.392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1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中国战略对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分析

    梁明伟;

    在科技型新创企业积极推进高端颠覆性创新的进程中,数字中国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基于我国2012-202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显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显著推进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质效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促进作用依然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证实,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通过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两种方式,推动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非国有、高技术型、吸收能力强及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新创企业高端颠覆性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据此,应强化数字中国战略关键作用、发挥创新要素配置作用,营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以提高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政策效果。

    2024年04期 v.45;No.392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9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生成式AI时代交互范式与人机关系的重构——从图形控件交互到自然交互

    喻国明;苏健威;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流行推动了自然交互范式的勃兴,该范式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展开多轮对话以满足用户需求。人机交互范式的变革是由技术革新作为内因以及社会需求转向作为外因所驱动的。自然交互范式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是人类调度机器的粒度加细,其二是人机交互的信息通量加大,其三是自然交互更加符合人类直觉。自然交互范式将驱动人机关系的深刻变革,首先自然交互将加深技术具身关系,促进机器与人类身心的融合;其次自然交互将驱动社会信息传播生态中机器超越“分发把关”演化为“价值把关”;最后自然交互将促进机器智能的涌现,从而使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呈现出双向发展的特征。

    2024年04期 v.45;No.392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6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张铮;刘晨旭;

    社会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很多用户会在社交媒体上不断积累和保存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以备日后翻阅或使用,但过多的内容积累也会让用户产生心理压力和混乱,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数字囤积由信息特质因素与个体心理因素共同所致,社交媒体的信息庞杂且存在不确定性,用户会对信息错失产生焦虑,通过大量囤积来获得心理安全感;社交媒体上数字内容的收集成本和存储成本低,方便了用户通过数字囤积获得对更多内容的心理所有权;数字囤积的内容有痕迹价值,是自我的延伸,用户对其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但过量的数字囤积会导致信息过载和信息耗散焦虑,用户需要通过数字“断舍离”的方式形成对过度数字囤积所致心理压力的抵抗。

    2024年04期 v.45;No.392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209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泛化无界与“物的空洞”?媒介物质性研究的现实表征、挑战与再反思

    蒋晓丽;钟棣冰;侯明希;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界从不同侧面发起了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对国内传播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当前,自然之物与元素媒介、平台与基础设施、身体与具身传播、媒介与地理空间成为媒介物质性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不仅丰富了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力,也对经典传播学本体论提出了挑战。不过,媒介物质性研究依然存在“泛化无界”以及“物的空洞”等严峻问题。这启示我们,未来对媒介物质性的考察应该将其放置在“关系”中进行,并由此挖掘媒介物的中介化作用,进而发现其在新闻研究、传播政治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本土学者也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挖掘更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入媒介物质性研究领域,从而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更多本土化思路。

    2024年04期 v.45;No.392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0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现代白族作家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

    龙珊;杨芳园;

    现代白族作家文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以兼容并蓄的格局气象和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与同时代主流文学同频共振,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进程。从现代白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特征、现代性民族国家叙事实践和对中华文化深度认同的维度,探赜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的意蕴和所指,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艺术力量和精神滋养。

    2024年04期 v.45;No.392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典籍英译中的彰显

    沈晓华;

    民族典籍英译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翻译行为,更是一项民族外宣工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成为民族典籍英译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典籍英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对外传达和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和凝聚海外华人的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典籍译者在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典籍英译的内生动力,可在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持续推动民族典籍英译工作,尤其在实践维度可形成民族典籍英译的实践系统,提升民族典籍英译效果。围绕该实践系统,民族典籍英译可从翻译模式、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以我为主”“文化传真”和“深度翻译”的路径,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翻译目标。

    2024年04期 v.45;No.392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6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百年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及其经典化机制

    王艳华;张志平;

    中学语文教科书是每一个入学青年都要阅读的文学传媒,为新文学作品的传播和经典化提供了一个强势平台。受主流意识、新文学发展阶段、教科书编选制度、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影响,1917—1927年、1928—1949年、1950—1985年、1986—2015年四个时期产生的教科书新文学经典不同,经典化原因各异。结合教科书编选原理,分析四个时期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化特点,能够发现影响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化的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建构出教科书新文学经典化机制。

    2024年04期 v.45;No.392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生成、创新特质与实践价值

    程静;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承续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正反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以发展战略为牵引,以土地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为重点,以农业生态化发展为方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极大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水平,开辟了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

    2024年04期 v.45;No.392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大国治理的特征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性

    张爱艾;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基本国情体现在:人口多、疆域广的形式要素;多元化、复杂化、非均衡化的本质特征;国家强大的效能表征。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其治理的特殊矛盾为:统一性与有效性的矛盾,及由此衍生的政党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发展战略的长期性与渐进性、治理结构的多元性与协调性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大国革命与大国建设的组织核心,也是大国国家能力建设的核心,更是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既能实现以中央权威为核心的统一性,从而为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的协调性奠定基础;也能实现以党性与人民性、政党治理能力与国家能力辩证统一的有效性,从而为提升国家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故此,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乃是大国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制度优势,它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中国之治”成功经验,也将为人类现代化政治文明贡献出中国智慧。

    2024年04期 v.45;No.392 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协商民主促进乡村治理可持续创新的强化机制与实践进路

    吴永江;李志;

    协商民主是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以协商民主促进乡村治理创新有利于弥合基层治理中“民主”与“有效”之间的张力。协商民主的导向价值、运作过程和实践效能为乡村治理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内源动力和优选方案。典型实践中的乡村协商治理创新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于从议程触发、资源整合和动力维持等方面建立了强化机制。通过治理创新的问题导向与多元选择主体内生需求的持续满足,治理创新的制度化发展与多种参与力量内在优势的持续积聚,以及协商治理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多主体理性协商意识的持续强化,促进了协商治理的可持续创新。面向未来,协商治理创新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促进民主和治理的互嵌共融,厚植协商民主的文化土壤,以数字技术赋能协商治理,接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2024年04期 v.45;No.392 19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教育学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结构要素与行动路径

    陈林;祝爱武;

    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构化嵌入、变革性赋能与功能性耦合,为教育事业的数字化转型、系统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教育数字化转型由此成为适配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理性”与教育组织系统“价值理性”的系统性融合工程。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以厘清其目标价值导向为立足点,以明确其核心内容要素为着眼点,以优化其内部组织结构为落脚点,以强化其外部配套体系为保障点,进而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组织系统的全方位耦合、全过程升级、全系统优化与全领域发展。为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由理念创新走向全面建构,需突出目标导向,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政策供给;明确核心要素,抓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性任务内容;优化内部结构,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性动力机制;夯实外部保障,完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配套性支持体系。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机理和实践策略,将助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2024年04期 v.45;No.392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238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数字乡村建设研究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杨秀勇;徐成铭;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数字乡村建设的460篇CSSCI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理清数字乡村建设的知识进路与逻辑脉络。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和功能、动因和逻辑、结构和模式以及目标和路径方面。但既有研究存在理论建构薄弱、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以及对知识体系和治理经验凝练不足等问题。凝练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知识体系与治理经验、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协同推进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以及融合多学科视角,应该成为后续数字乡村建设的研究重点。

    2024年04期 v.45;No.392 209-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259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视角、热点议题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陈亚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纵览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顺应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彰显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的时代命题。本文通过发文数量、作者共现、学科分布、发文机构、期刊统计、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时区图谱、突现图谱,全面梳理和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现状和热点议题。展望未来,提出从筑牢政治认同心理、抓好民族教育建设、聚焦民族地区发展、探源中华民族理路、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善用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进路。

    2024年04期 v.45;No.392 219-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22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中文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数据

    刘烊铭;张红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极大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本文基于文献计量理论与知识图谱方法,以2012-2024年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的文章为数据来源,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发文数量、作者、文献特征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分析基础上,重点对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频次与中介中心性、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热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高等教育供给之间非均衡的客观现实有关,集中在产教融合、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职业教育治理三个方面;相关研究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作者和机构间合作力度不足,研究视角单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存在的不足。聚焦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管理、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新议题。

    2024年04期 v.45;No.392 230-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