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的理论研究

    李静;叶家璨;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层次和根基性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作为对共同实体的主观反映,呈现出从“共知”“共情”“共思”“共忆”到“共育”的多维递进逻辑,分别涉及认识论、情感论、本体论、历史论、目标论层面的学理考察,并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赋予实践意义。这一心理系统以共知为起点,通过情感共鸣、思维趋同和历史记忆的交互作用,最终在共育维度外化为行为导向,形成内外贯通、相辅相成的动态发展路径,此“五共”心理系统既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动因,又贯通现实动机与实践动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深层心理支撑。

    2025年03期 v.46;No.40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4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学科互融、学术衔接到话语自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多维探索

    张铁军;周福盛;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课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通过多维探索,提出从学科互融到话语自塑的系统路径,以期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首先,通过学科互融,整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构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根基;其次,通过学术衔接,强调贯通历史与社会、政策与实践、国际经验与本土智慧的重要性,深化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最后,通过话语自塑,提出构建自主话语体系的策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国际传播力与话语权。研究认为,通过学科的多元融合、学术的全面衔接和话语的自主创新,可以构建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在国际上发挥广泛影响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球民族事务的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46;No.403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机制及路径

    唐剑;李竺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各有其本质要求、功能范畴与适用维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二者以“两个结合”的科学理论为发展引领,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协同逻辑框架,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富共利共享的基础,民主政治高度完善是中华民族共建共议共策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创共兴共荣的纽带,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共治共惠共担的保障,生态永续发展格局是中华民族共护共守共存的取向,党建引领是五大系统协同推进的战略支柱。立足六大维度,进一步优化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路径,促进彼此共生共存、同向同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2025年03期 v.46;No.403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8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民族文化

  • 陆疆口岸文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估——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乌仁图雅;

    口岸文化有助于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处理毗邻国家间争端和冲突时发挥“软实力”作用。在借鉴霍夫斯坦德国家文化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口岸”等因素,以个体文化思维、个体文化判断、个体文化情感和个体文化行为等指标作为微观维度,以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和文化交流等指标作为宏观维度,构建中俄边境地区“口岸文化”模型,从而将以往定性的“口岸文化”研究转化为可定量评估、可复制推广的口岸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中俄边境地区口岸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口岸宏观文化环境指标得分较高,但侧重角度有异;个体的综合素质水平高,具备促进口岸文化发展的能力;个体的民族文化认同能力较强,具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基于中俄边境地区口岸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口岸文化发展应从提高战略高度与增强政治互信出发,夯实文化“兴边、活边、固边、睦邻”;做好“特”字文章,完善发展机制,营造口岸文化发展生态。

    2025年03期 v.46;No.403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效评估、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

    蒋秀芳;钟洁;

    研究整合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理论、社区参与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民族“三交”理论,构建综合性模型,可以更好地探究旅游促进民族“三交”的成效和影响机制。对川西民族地区和湖南张家界居民的抽样调查发现旅游在促进民族“三交”方面成效显著,且与居民收入提升正相关,但存在收入达到饱和点后效应减弱的趋势。旅游对目的地社区产生显性和隐性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居民对此表现出审慎态度。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深度、社区参与程度以及社会资本积累程度是影响旅游促进民族“三交”成效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通过社会资本积累间接影响旅游促进民族“三交”成效。

    2025年03期 v.46;No.403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寻“待客之道”:入境旅游满意度的组态分析

    林泽宇;林善浪;

    基于旅游体验场景理论,影响国际游客在中国城市旅游体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多重的,且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以我国首批开放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2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爬取TikTok平台上相关城市的短视频文本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定性比较分析法(NCA与QCA),深入剖析了物理、社会、社会象征和自然四个维度下各因素对国际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不存在单一的必要条件能够单独决定国际游客的高满意度,而是多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组态分析,识别出五种典型的组态路径,经过归纳可以分为自然感受主导型、景点观赏主导型和社会体验主导型三种。研究结论揭示了国际游客旅行体验满意度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借鉴和理论价值。

    2025年03期 v.46;No.403 4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刑事证据推理的智能化发展

    李作;

    刑事证据推理是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推理活动。传统刑事证据推理的主流方法有论证方法、故事方法和概率方法,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据推理的应用未超出上述三种主流推理方法的范畴,但改变了证据推理的机制和形式外观。智能化刑事证据推理以案例库为基础、大数据建模为程式、算力作为驱动来完成案件事实的建构,从而在时间上缩短了推理的长度,在空间上扩展了推理的广度。智能化刑事证据推理的应用机理“底色”是统计学,流程是基于社会知识库的证据分析和归纳,推理结果具有似真性。接受人工智能进行刑事证据推理输出的结果需要从认识论角度重新阐释事实认定的基础,在证据到事实的进阶过程中加入理据,做到证据推理过程的透明性和证据推理结果的可验证性。同时,还需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以最大程度实现案件事实的确证。

    2025年03期 v.46;No.403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权益质押的利益衡量与制度实现

    杨斌;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权益在确权、交易、定价等方面尚未形成通说理论和规范体系,致使《民法典》质权规则的适用存在法律漏洞,影响了质押行为法律效果的确定性。应确立安全、公平、效率、发展的价值目标,在促进交易实现、平衡各方利益、明晰保障责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权人利益的保护。数据权益质押宜适用权利质押相关规则,质押标的限于财产性、可转让性权益且符合数据合规性要求。质权的设定应遵循公示公信原则,按照登记生效主义设定,且设定后应限制出质人处置设质权益。质权的行使应综合考量成本、场景、市场等因素合理确定价值,且不能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出质期间,出质人、质权人等均负有妥善保全数据权益财产价值的义务。

    2025年03期 v.46;No.403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公权力对大数据的依赖及其限制

    郑少飞;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公权力主体的社会治理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因过于依赖大数据技术为权力滥用埋下了隐患。我国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限制原则在应对这一挑战时,面临权力清单的合法性困境、权力行使边界的模糊性困境以及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困境。其根源在于现行法律制度在实效性、经济性与便利性等维度存在结构性缺陷,导致制度供给难以满足法律实践的可欲性需求。为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三维制度体系:首先,建立“安全”的权力授予制度,强化法律实效性;其次,创设协同共治权力监管制度,提升法律经济性;最后,使用纯粹程序正义的公开程序,保障法律便宜性。通过制度赋能,使法律制度具有更多的可欲性来打破大数据时代公权力的限制困境,让公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2025年03期 v.46;No.403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处置案外人留置权执行异议的实践分歧与路径选择

    林轲亮;唐一然;

    法院对案外人留置权执行异议的处置方式在实践中并未实现统一,主要是在留置权执行异议的提出方式、留置权是否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观点、留置权执行异议实体审查的限度三个方面极易产生矛盾。相关矛盾处置频发,源于留置权的特殊性在执行体系中缺乏体现、留置权能否排除执行的理论争议巨大、对审执分离原则严格限度上的理解存在差异。基于留置权的特殊性,宜根据优先受偿权保障论与发生二次效力性,在阶段化视角下构建对留置权是否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判断原理。留置权无法排除控制性执行措施,但能够排除执行过程中的以物抵债。对于拍卖或变卖,留置权在二次效力阶段足以排除强制执行,而在一次效力阶段并不足以排除。留置权执行异议应以案外人实体异议的方式提出。法院需先行调查留置权是否足以排除强制执行,并通过更丰富的外观进行形式化判断,辅之以谦抑性实体审查,从而达到快速过滤的效果。

    2025年03期 v.46;No.403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效率提升:逻辑机制与实证研究

    韩坚;管志豪;

    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区域内金融服务差距,重塑区域分工格局,提升区域经济效率。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效率。第二,省域内企业密度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越能有效缓解金融排斥现象,提高弱势地区和群体的要素可得性,进而提升区域整体性经济效率。第三,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效率。第四,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促进存在基于使用深度维度的门限效应。第五,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促进存在基于区域特征的门限效应。

    2025年03期 v.46;No.403 10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6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能否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罗晨;李香菊;

    以2012-2022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借助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深层逻辑。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正向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一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发挥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中介效应,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国有企业、传统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的企业更强。基于此,提出协同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政策建议。

    2025年03期 v.46;No.403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6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积学以储宝:教育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

    孙桐;廖毓;

    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讨了教育对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财产性收入总额及其占比均明显提升。同时,较之非金融财产性收入,教育对金融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将金融和非金融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细分发现,教育主要提升非存款类和房产类财产性收入。上述结论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及控制代际财富转移的影响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教育提高了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偏好程度,提升了居民工资水平,进而促进了家庭金融市场投资和住房投资,扩大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对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在受教育和收入水平较高以及城镇地区居民中更为显著。本文结论表明,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财产性收入,扩大收入来源,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025年03期 v.46;No.403 12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闻与传播

  • 谁的声音: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声音的主体与权益

    陈笑春;李泽林;

    “孙红雷声音权纠纷案”与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引发了人工智能语境下自然人声音权属问题的讨论。自然人享有《民法典》规定的声音人格权益,但网络中“漂浮”的各种声音逐渐汇聚成为大数据,并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下便捷进行使用,形成了各种声音作品。在传播环境与技术的推动下,声音加速了与“人”的分离,“谁”的声音与“谁”的权益等主体性问题更为凸显。自然人享有的相关声音权益在其声音被数字化,并作为数据被纳入产品开发与流通环节后,其作为声音数据来源者,与声音数据采集者、声音产品开发者以及语音库经营者等多元主体产生了数据权益的交集;人工智能基于数据的声音作品的生成,不仅关涉到声音数据来源者,还关乎声音制作者可能享有的版权权利。

    2025年03期 v.46;No.403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7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聆听AI:智能语音的声音景观考察

    唐瑞蔓;冯博博;

    通过促进人机之间的自然语言交流,智能语音技术正构建着一个无处不在的操作体系,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我们的环境。从声音维度来看,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人声纹理的消失和复返。随着人声纹理和身份信息的嵌入,智能语音不仅获得了身体属性,还表现出更多的人格特质。这一转变从有用和有趣两个方面增强了用户体验,使用户建立起基于声音内容和声音本身的双重景象。这种声音景观显现并强化了语音媒介使用的沉浸感、陪伴感和认同感,让用户在身体、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保持在场。智能语音的未来发展应着重于增强声音环境的互动性,以强化人机传播的社会在场感。同时,在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清晰度和有趣性的基础上,吸引用户成为人工智能声音的共同编码者,以增强身体在场感和自我在场感。

    2025年03期 v.46;No.403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虚拟偶像的生成逻辑与人机互动

    解迎春;晏青;

    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数字媒介角色,是当代大众文化的数字表征、人机互动的新形式。从生成逻辑来看,虚拟偶像本质上是由计算机本体形式化的数据集聚,是人类物崇拜体系中的一种数码物、扩散性媒介与不确定形象,并与民俗文化、大众精神结构、明星制等元素连接。作为数码物的虚拟偶像具有可再生产性、可编辑性、可塑性等核心特性,为粉丝参与素材挪用、数字编码等活动提供了行动入口,勾连粉丝文化中的情感经济、符号化偶像和意义生产,并在界面的统合下争夺粉丝的注意力和精神控制权。深入理解数字时代虚拟偶像的文化价值需要回到人机互动的路径选择上,重新审视数字化生存中人类认知增强这一主题,引导虚拟偶像在日益跨文化、中介化和数字化的世界中扮演更有文化意义的角色。

    2025年03期 v.46;No.403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12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文学

  • 从“距离”到“沉浸”——论数字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转向

    庞弘;

    数字媒介带来了斑斓多姿的文艺景观,同时也使文艺批评呈现出从“距离”到“沉浸”的转变。作为专业批评的标签,“距离”彰显了批评家的“立法者”身份,使其在理性的引导下,对文艺现象做出客观、超然、冷静的观照。作为数字媒介时代批评的新趋向,“沉浸”暗示了世俗化的草根意识,使批评者作为“粉丝”或“发烧友”深度介入文艺活动,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和即时、当下的情感满足。“沉浸”为批评话语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暴露出难以忽视的困境或症候。批评者应推动“距离”与“沉浸”的创造性整合,形成集专业和业余、使命和快感、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的“有距离的沉浸”,以此实现对数字媒介时代文艺生态的深切理解和充分把握。

    2025年03期 v.46;No.403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典籍为尚:中晚唐律赋的知识特征

    董龙光;

    中晚唐律赋早已失去汉大赋那种名物铺陈、文字繁难的知识体系,而呈现出博物知识的丧失、知识记忆的展现、同类知识的聚合等知识特征。此外,依附于知识而产生的伪知识较汉晋大赋也极为突兀,具体表现为作者在试赋中为达颂圣目的、平时创作中为凸显某一主题而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及用事与赋题不契合等情况。中晚唐律赋的这些知识特征乃根植于汉唐间的书籍发展及“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对文人素养的新要求。赋兼才学,书籍发展与知识变迁或可成为考察辞赋演进的一条路径。

    2025年03期 v.46;No.403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全局性主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动性策略

    程同顺;唐康;

    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与意识形态交织的产物,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网络意识形态在空间、话语和主体三方面所具有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意识形态治理需要全局性和主动性的能动应对。技术的非均衡性发展导致了网络空间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话语交锋最终演化为话语权之间的博弈。全局性主动作为历史主动性的升级,是推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由局部向全局、被动向主动转变的创新方法。通过能动性的顶层设计来实现全局性主动,需以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迭代式制度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全过程的动态性覆盖,同时从人民群众中找寻支撑力量,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全民防线。

    2025年03期 v.46;No.403 18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机器观视角下人工智能的人学省思

    张子玥;

    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抑或威胁人类是当今的重要议题,有必要沿着马克思机器观对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解放的运思逻辑,在界定人工智能本身和人工智能的社会使用形式的基础上予以回应。“人工智能”彰显了人的本质,其产生于人的实践、满足人的需要、影响人的社会关系。“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造成了人的主体失落,导致就业波动、身心过劳、能力下降、精神异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的解放创造了物质基础、时间保障和社会条件。只有在“人工智能的共产主义应用”中才能释放其全部积极因素,彻底实现人的解放。在资本逻辑仍据主导的当今世界,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张力,既要规制资本,警惕人工智能的垄断,又要利用资本,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坚定超越资本逻辑的未来指向,推动人的解放理想照进现实。

    2025年03期 v.46;No.403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6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网络意识形态算法风险的治理进路

    寇晓燕;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导性技术范式,智能算法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明显的意识形态价值属性。算法在型构出信息交互崭新样态的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信任危机。算法异化造成的“算法鸿沟”“算法偏见”“算法黑箱”“算法霸权”等异样景观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公共性、认同度、凝聚力以及引领力,给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诸多风险隐忧。为此,需以念筑基,凸显人的主体地位,构建人机协同共生理念;以道驭术,实现人机价值对齐,引领算法技术向上向善;以制治技,完善算法规约机制,实现算法风险长效治理;以和促治,凝聚多元主体协同,构筑良性算法运用生态,科学地应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算法挑战,切实提升算法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的效能和水平。

    2025年03期 v.46;No.403 203-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衔接之困与改进之路

    耿亚军;刘莹;

    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全覆盖、全学段的优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既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当前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目标衔接不畅、教学内容衔接低效、教学方法衔接不力的困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在科学分析不同学段学情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设立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教学目标,从讲好故事、讲清历史、讲明脉络、讲透逻辑四个层面拟定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探索多元互补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序、有度、有效衔接。

    2025年03期 v.46;No.403 212-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1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黄闽英;李舒翔;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了智联招聘网站上四川省招聘和求职情况,发现四川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老年人再就业意愿不高、就业渠道不通畅、期望薪资与市场不符及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据此,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就业导向课程和建立老年人才服务平台;企业应从培训、办公环境、招聘流程到福利体系全面优化老年员工利益;老年人应从思想观念、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提高自身再就业能力。这些措施和建议旨在为解决四川省老年人再就业问题提供参考,推动积极老龄化发展。

    2025年03期 v.46;No.403 220-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主题脉络与未来展望——基于1989-2023年核心文献的计量分析

    龚志文;刘前闯;彭云;

    社会组织是重要的党建场域,是我们理解和认知党社关系、政社关系、党政关系的重要切口。基于1989--2023年间的235篇核心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学者们围绕社会组织党建的动因、定位、机制、过程、理论、政策、诊断、质量八个维度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且这些研究经历了应然性、经验性、理论化三个发展阶段。同时,数据图谱显示,在社会组织场域中,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从边缘到主流逐渐成为一个显性的研究领域。而在党建场域中,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依然处于边缘地位,尚未得到足够的注意力聚焦。该领域高质量的研究相对不足,研究稳定性有待加强,核心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科研合作不够紧密,集中程度较低,且长期深耕的学者较少,广为接受的本土化理论依然匮乏。为此,应该成立专业的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机构,强化专门性资源的配置;鼓励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开展社会组织党建研究;围绕丰富的社会组织党建案例和经验,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本土化理论的生产。

    2025年03期 v.46;No.403 22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