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民族学·人类学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观念“筑基”: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李建军;郭远;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相对解释优势,能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并实现观念“筑基”提供一种解释体系。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脉络学理重思中,提出“1+2”的研究特点,指出“有形、有感、有效”的现实紧迫性;从党百余年奋斗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发现中表明“有形、有感、有效”的历史必然性。“有形、有感、有效”作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三者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内在机理,要做到见人、见物、见铸牢。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坚持系统观念和协同思维,从党的领导、师资队伍、教材编用、学生知行、典范榜样、语言文字、学段衔接等七个方面入手,持续打造思想长城,实现观念“筑基”,以回应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之问。

    2023年03期 v.44;No.37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93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探索

    张伦阳;王伟;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从早期对“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到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多个层次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立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全面发展,同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以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基础,把握时代主题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是坚实的制度根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给予了丰厚的物质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把握历史主动的成果,使中华民族跳出了“治乱循环”的历史怪圈。

    2023年03期 v.44;No.379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12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调整与推进

    徐爽;江婉;

    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这十年,最大亮点即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了调整、向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共意识为主线贯穿于新时代民族工作中,使各项具体任务有了明确的“主心骨”,形成增强共同体凝聚力、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民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统编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建铸牢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加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颁行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并正在将其上升为全国性法律,修改地方组织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赋予所有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民族工作在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这一主线也深深影响了民族学术研究,成为当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最大的时代课题。各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期刊持续刊发相关主题研究成果,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铸牢状况、发展趋势等多个议题,积累了可观的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仍存在论文同质化程度较高、政策解读不够深入、基础研究建树不足、研究思路较为单一等问题,未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深耕突破,构建完善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2023年03期 v.44;No.379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77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人类学_民族文化

  • 交融中的“结构”与结构中的“交融”——对阈限理论的诠释与反思

    周群英;

    阈限被视为社会变迁的原初动力,阈限理论从结构与交融的辩证关系中解释社会进程。阈限阶段的特征是交融。交融具有消弭冲突和维系社会的功能。但学界对阈限理论尤其是交融的探讨并不充分,交融被结构的光辉所遮蔽。本文通过回溯阈限理论、廓清“结构”概念、捋顺“交融”意涵,期望阈限理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此外,对于多样性和流动性显著的现代社会而言,全面检视、反思和发展阈限理论也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03期 v.44;No.379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6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跨越物种边界的生命共同体——多物种民族志的书写呈现与学术意义

    徐义强;邓晓华;

    在“人类世”中,人类已成为整个生物圈物种中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力量,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区隔也日益加深,多物种民族志是在“人类世”中书写并理解世界。人类学的“本体论”正是多物种民族志的理论基础,多物种是本体论的表征,本体论与整体论奠定了多物种对话与互视的可能性。论文从近些年来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概念入手,结合近些年人类学界热议的“本体论转向”,以近期几部重要的多物种民族志作品为例,试图对其书写对象、叙事手段进行阐述并提炼多物种民族志的重要学术意义。多物种民族志的理念提醒我们面对自然万物,当以体恤之心看待,以谦卑之心尊重。唯此,人类建立一个跨越物种边界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乃至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真正成为可能。

    2023年03期 v.44;No.379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61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路的社会生命与空间实践:人类学视野下的川黔古盐道

    刘星;

    川黔古盐道是川盐入黔、销黔的重要通道,其从以食盐为核心的物资运输与商业贸易通道向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社会生命形态转变和延续,体现了古盐道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川黔古盐道社会生命史的演进与生计策略、地方治理、文化表达等空间实践密切关联,它们之间的张力形构了古盐道的形成、发展、衰落与重生。现代文化遗产运动和文化经济发展将赋予古盐道在新的社会生命阶段更多符号意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古盐道实现新的发展。

    2023年03期 v.44;No.379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宗教

  • 《物性论》与德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发展

    李永毅;

    《物性论》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转型,在德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卢克莱修的原子论影响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并和后者一起成为德国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德国唯物主义者通过将上帝物质化、将灵魂物质化,摧毁了基督教神学解释宇宙的超自然主义框架和神意信仰,用物质原因和机械法则解释天地、自然、生命和人类文明,为后续的唯物主义扫除了障碍。

    2023年03期 v.44;No.379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观念建构”智能化与当代生产力革命

    张建云;

    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劳动过程包括两个内在相连、辩证统一的方面,一是在头脑中实现的“观念建构”,二是在现实中实现的“现实改造”。大机器时代,大机器体系解放了人手和人的体力,实现了劳动“现实改造”自动化,推动了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当今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建构模型、算法,推动“观念建构”智能化,解放人的脑力,将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发展。在“观念建构”智能化推动下,大数据成为生产力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将从根本上推动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劳动社会化向纵深发展,并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23年03期 v.44;No.379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3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价值与生活世界的矛盾运动与相互构建

    邹小华;汪榕焕;

    价值体现人之目的性,是人生活实践之目的性的追求与超越。价值观则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追求之目标函数。生活世界是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伦常日用活动以及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形态的总称,是‘人之在世’的原本形态。生活世界既是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庸常又需要反思与价值引领,二者处在一种矛盾运动、相互构建的进程中。

    2023年03期 v.44;No.379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规制研究

    谢维雁;陈丹丹;

    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存在无上位法依据、缺乏程序规范、可能妨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行使、容易导致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流于形式等问题。但是,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确实能够满足设区的市立法能力不足、事前预防立法权限争议、降低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与上位法相抵触风险等现实需求。“提前介入”既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考虑通过由上位法作出统一规定、明确“提前介入”的指导性质、确立“提前介入”的被动性原则、限定“提前介入”时间阶段等措施进行规制。

    2023年03期 v.44;No.379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7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民事再审审查程序运行情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对A省高级法院的调研

    潘庆林;

    自2021年8月在全国四级法院审判职能改革,强化高级法院再审审判职能的背景下,实证考察高级法院再审程序的运作,无疑对高级法院再审案件的品质提升与新时期审判监督的改革,将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本文通过对A高院民事申请再审审查程序运行的实证调查发现,立法规定作为开启再审程序大门钥匙的再审事由,既没有得到当事人的普遍适用,也没有得到审查法院的严格适用。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法院按照再审之诉路径受理的再审之诉缺乏合法性及合理性的核心要件,造成再审之诉的“空洞化”;另一方面,诉讼程序内的“诉源治理”原则要求,造成再审之诉的诉讼与信访(简称诉与访)混合不分,诉访分离的效果不佳,诉讼程序难以终结。查其主要原因有:在再审程序内,由于申请再审案件数量与申请再审率逐年增加上升的态势与审判资源投入不足的供需矛盾,以及负责审查案件的人员之审查作业对再审事由的把握“模糊”所致;在再审程序之外,因法院须承担诸如对涉诉信访等社会治理职能,以及保障审判独立制度与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容量”仍然不足。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再审事由的适用规范化,再审审查程序的运作效果将得以逐步提升。

    2023年03期 v.44;No.379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8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资不抵债下股东重整表决权之排除——兼论《企业破产法》之修改

    董璐;

    破产立法未对企业“资不抵债”和“资大于债”情形进行区分,不仅赋予“资不抵债”情形下之股东重整表决权,而且将股权和债权进行同等保护,忽略了“资不抵债”情形下股权的特质和债权的优先性,造成重整中谈判的钳制成本和法院的强裁概率增加,降低重整效率。“资不抵债”情形下股东行使重整表决权不具有正当性,应当借鉴相关立法,明确重整中“资不抵债前提下股东无表决权”,并规定“经批准后的重整计划对全体债权人和利害关系人均有约束力”“重整计划具有强制变更股权的效力”,以恢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2023年03期 v.44;No.379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

    孟维福;任碧云;

    本文通过测度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农村产业融合指数,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应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首先,数字金融能显著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结果在替换变量和改变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能成立,并且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是数字金融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机制。其次,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在财政支持、城镇化水平和地区分布的不同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最后,采用空间模型,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本文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数字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3年03期 v.44;No.379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911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结构红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笪远瑶;罗丹;

    本文利用2011-2019年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着重探究结构红利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会通过释放产业结构红利和人力资本结构红利来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中西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更显著影响;在城市特质差异上,数字经济发展在非资源型城市、人口规模较小城市、一二三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表现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强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数字经济繁荣,释放经济结构红利,进而促进社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3期 v.44;No.379 10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3755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金融支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案例分析

    李云龙;

    民族地区乡村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阵地,又是关系民生、稳定的关键领域。在民族地区乡村,金融依托产业支持居民脱贫增收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面临市场开发较为滞后、局部信用环境亟需优化、城乡要素流动不畅、风险补偿机制欠完善等问题,对深化金融服务形成困扰。本文利用定量分析发现,金融对乡村居民增收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四川民族地区金融支持乡村发展的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为此,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从健全政策框架、完善扶持措施、创新金融服务、加强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及政策建议。

    2023年03期 v.44;No.379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29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侯普光;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者对于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分析对象,实证检验管理者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和机制。实证结果发现,企业管理者能力越强,则能够显著驱动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升,上述结论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处理后依旧保持不变;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管理者能力越强,能够对非国有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生显著裨益;机制检验显示,企业管理者能力越强,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增强研发投入强度并实现企业内部预期的改善,这些变化都能够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充足动力。特别地,企业管理者能力的影响能够突破特定企业的边界,进而向外部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和驱动力。

    2023年03期 v.44;No.379 12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54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与传播

  • 中国大陆电视剧中海外移民的中华民族认同

    王玉玮;张伶聪;

    海外移民传承着中华文化,并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荧屏上出现了一系列以海外移民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其中的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等方面体现出来。而“共同体叙事”“根性文化”以及“家国想象”是海外移民认同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达方式。

    2023年03期 v.44;No.379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典远读:基于机器学习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分析

    陈茁;陈云松;

    本文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量化文本分析方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进行了“宏观远读”。文章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恩全集的基本内容和写作重点做了客观全面的统计描述;从历史性的角度,纵览马恩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因素;从实践性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所扎根的现实土壤和回到实践的现实关怀;从社会性的角度,对马恩通信的社交网络做了整体建构。本文是将量化文本分析方法应用于马恩经典文本研究的探索性尝试,在保证马恩分析的宏观性、演绎性和客观性,诠释马恩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本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和方法价值。

    2023年03期 v.44;No.379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31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主题出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再认识

    杨石华;周蔚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是典型的主题出版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出版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服务的出版意图、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出版功能、出版的公益性导向及时间节点特征与主题出版的目的、效果、特征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性质的再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主题出版的历史内涵并对其理论化的推进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023年03期 v.44;No.379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国民语言能力提升和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语言调查

    李蔚;

    乡村国民语言能力提升和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是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等方法,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居民语言生活状况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当前乡村国民语言能力总体状况良好,推普工作成效显著,国家通用语在青壮年和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双言”现象普遍。研究进一步表明,国家通用语能力对个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面效应;青壮年语言能力与受教育程度、择业、经济收入关联度较高。然而,当地仍存在一些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语言问题:州内语言呈碎片化;民族语衰微,呈老龄化态势;国家通用语普及存在不平衡现象,学生群体整体缺乏国家通用语普及对国民语言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等。本文建议以“通语”为核心任务,制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重视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扎实助推巩固拓展当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重以国家通用语为基础的多语能力的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地方语言文化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当地语言文化产业,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2023年03期 v.44;No.379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1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新世纪科幻文学的观念更新与价值重构

    赵耀;

    新世纪科幻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缺乏科学精神体悟的自由幻想与未来可能风险评估的模式化套作。其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逻辑的形象演绎、生活经验的真伪考辨与时间观念的后人类重构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精神的培铸;以矛盾真相的揭示、忧虑本能的探寻和异化升级的呈现完成科幻文学的创作宗旨;以真实破碎的限度、身体悖论的现实和自由变异的可能实现预警重心从科技到人类自身的转移。所有这些,既生动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趋向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合理呈现了后人类时代人类不断进行自我身份合法定位的自由意志。

    2023年03期 v.44;No.379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申报》广告与良友公司新文学生产的出版与传播

    罗先海;

    广告是返回文学出版与生成历史现场的重要途径。统计和分析《申报》所载良友公司书刊广告,其新文学出版与经营可分为探索期(1927-1930年):以图像出版为主兼及新文学生产;转型期(1931-1932年):寻求能与时代共鸣的图书出版路线;高峰期(1933-1937年):原创丛书、大型选本与纯文学期刊比肩发展三个阶段。《申报》所刊广告文本折射出新文学灵活的出版策略,选题趋新与名家组稿、精美考究的装帧印刷、丰富多元的广告宣传以及中立的文化立场是良友公司新文学生产成功的关键。广告文本还内含着诸多传播与接受的历史信息,不仅发行网络广、效果好,且还出现名人学者高评、同行媒体宣传、大众首肯追捧的传播效应,成为1930年代中小出版企业主动介入新文学生产与传播场域的成功个案。

    2023年03期 v.44;No.379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

  • 新中国成立初期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上海实践研究

    孙朝;王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启民族工作的新起点,掀开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质性建设的新篇章。上海市在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活动等方面,推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落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间的团结,贡献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上海经验,为同一时期其他城市的民族工作提供借鉴,也为新时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03期 v.44;No.379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6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本遵循、制度安排与治理效能

    周玉琴;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在新时代的集中表达和发展趋势。新征程上民族地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要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族人民主体地位以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重要原则。国家制度设计的正当性,需要体现“民主、平等、团结”等观念和价值形态。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创造性地设计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民族政策价值体系、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支撑体系以及以保障“各族人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体系等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各族人民意愿三者有机统一。具体治理效能主要体现在:(1)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各项民主权利;(2)各族人民福祉不断增进;(3)民族事务治理成效显著;(4)民族社会高度和谐稳定。

    2023年03期 v.44;No.379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98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村落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三次分配机制研究

    李军明;李军;

    传统村落旅游不仅是脱贫解困的可行路径,而且是富国富民的有效措施。在新时期的共同富裕中,既要把旅游经济这块蛋糕做大,这是进行各种分配的基础条件;又要把旅游经济这块蛋糕分配好,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文章尝试构建了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与分配体系,旨在充分发挥市场、政府、村落等多元分配主体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协同作用。其中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第一次分配通过创造机会、提升能力、区域联动等路径推动共同富裕;以政府机制为核心的第二次分配通过门票分红、扩展机会、优化空间等路径推动共同富裕;而以社会机制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通过就业带动、合作经营、经验分享与示范效应等路径推动共同富裕。

    2023年03期 v.44;No.379 200-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06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

  •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演进:总体趋势与具体领域

    唐一山;唐智松;

    民族教育政策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既有研究,对差异性或许较为敏感,对共同性或许不够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1](P.246)),明确了民族教育政策的方向和主线。笔者基于Nvivo软件进行关键词计量分析及相应探讨,结果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表现出增进共同性和尊重、包容差异性的总体趋势。而民族教育政策具体领域的情况略有不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教育对口支援及协作、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录取六个领域表现出增进共同性和尊重、包容差异性的历史趋势;而干部教育、民族预科班与民族班、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课程与教学五个领域或许不太一致,内地西藏班和新疆班领域则似乎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指示既恰逢其时又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应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准则,审视和评估民族教育政策。与此同时,民族教育实践应“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通过准确地“尊异”,来更好地“求同”。

    2023年03期 v.44;No.379 208-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5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高承海;周晓彤;

    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两大根本任务,而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托统编三科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境和难题。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语文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语文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征的现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教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历史教育有利于增进各族学生国家一体性认同;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目标,能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2023年03期 v.44;No.379 21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2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图书·信息

  • 数字人文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刍议

    邓心强;

    数字人文是基于数据并采用编程语言等数字技术来进行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研究范式,对于推进文史哲等学科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将数字人文引入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学术前沿。以之研究古代文论具有可行性,亦是一种时代趋势和学术创新。采用定量分析辅助定性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文本挖掘、采用超文本“远读”等模式或方法研究古代文论,将引发此学科研究范式的重大变革。使该学科不再停留于传统“资料分析+理论阐释”的范式,从而实现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巨大改变,促使文论史观念及方法的更新。引入数字人文研究古代文论,要增强跨界合作的意识、提升数字运用与分析的技能、增强自身复合素养、弘扬学科人文精神,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2023年03期 v.44;No.379 224-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图书馆领域的热点议题及趋势前瞻研究——基于2010-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

    贾文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综合科研竞争力与学术生产力水平的系统体现。文章通过梳理与分析2010年到2021年立项的362项图书馆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研究样本,分别从“项目立项数量及类别”“项目立项机构分布”“项目立项区域分布”“项目立项单位分布”“项目立项负责人统计”“项目立项负责人职称”“项目立项学科分布”来系统刻画2010年以来图书馆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中内容分析方法、关键词频数统计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及语义网络分析方法,结合ROST CM6与Netdraw统计分析软件,梳理分析出2010到2021年图书馆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相关项目的热点议题。研究发现“数字环境导向下的图书馆研究”“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精进研究”“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分类别研究”“图书馆治理及效果评估研究”“农村地区的图书馆研究”是近年来图书馆领域的热点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图书馆类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未来热点展开前瞻,以期为图书馆领域展开更为深入且系统的研究提供启示与方向。

    2023年03期 v.44;No.379 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7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