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5年 05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东西部协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叙事逻辑

吴光芸;周芷馨;

在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东西部协作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之策。通过构建东西部协作的“叙事结构—叙事要素—叙事机理”分析框架,观照东西部协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叙事逻辑。研究发现,基于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东西部协作呈现出由“援助-受助”到“结对-伙伴”的叙事角色变迁,这一进程推动了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部协作以“府际协作的叙事生产”“产业协作的叙事行动”和“人文协作的叙事描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形塑了政策场域内部“理性认知基础-情感流动支撑-身份认同共识”的叙事逻辑链条。经由中华民族主体性建构、集体性情感桥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耦合效应,东西部协作构筑了“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整合结构。面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导向和发展要求,需巩固和增强民族地区在东西部协作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完善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东西部协作机制,基于增进共同性的国家认同构筑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2025 年 05 期 v.4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机制研究”(72274089); 江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经济赋能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24SH0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9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抗战仪式图像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薛念文;曹文楷;

抗战仪式图像叙事是“图像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以抗战仪式图像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图像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需求,也深刻反映了大众群体认知的视觉倾向、当代文化传播的视觉转向以及叙事媒介的数字化转型等时代特征。抗战仪式图像叙事的阐明与诠释有利于唤醒集体记忆、激发情感共鸣、增进理解认同,进而在构建视觉表征、进行视觉说服、达成视觉动员的过程中实现凝聚、动员和导向的多重价值。在“图像时代”以抗战仪式图像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符号共意、意义共构、信仰共铸为进路,以构建视觉符号体系、搭建视觉修辞框架、激活询唤机制运作为策略,激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5 年 05 期 v.46 ; 202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方二战史叙事中的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贡献研究”(2024BDS007); 同济大学智库与学术影响资助计划“西方主流学术期刊中的中国抗战研究”(22120230344)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6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程志杰;杨慧民;

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教育是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相关理论化为具象元素进行教育的方法,能有效促成共同体意识和具象化共融互赋,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出场来看,其生发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依循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认知惯习、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需要。在价值意涵方面展现出智媒时代认知赋能、意象叠加育化增值、育人格局方法充盈等功能。教育实践中,可通过故事化、修辞化的理论叙展,视觉化、形象化的场景布设,影像化、生活化的网络表达,互嵌化、多元化的实践浸润,构建课堂、场景、网络与实践协同的立体育人格局,最终为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提供方法创新与实践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6 ; 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21JDSZKZ0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3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文化

革命文物的价值主题挖掘与评估标准构建——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竺迪;曹永康;

革命文物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主题,构建科学的价值评估标准,能够推进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开展。以上海革命文物为研究对象,依托革命文物档案资料、专家问卷与访谈资料,结合多类型文献资料,运用文本挖掘与主题模型方法,提炼上海革命文物的十类核心价值主题;基于核心价值主题,构建上海革命文物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价值评估指标权重,明确价值评估方法。这一研究基于目前革命文物认定工作中的难点,建立基于价值主题的革命文物评估标准,为革命文物的认定、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5 年 05 期 v.46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古代木廊桥火灾风险动态评估方法研究”(2023YFF0906103)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8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乡村运营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卢甜;刘志军;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1998-2024年间636篇关于中国乡村运营与乡村经营的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GIS技术生成研究地点分布图进行研究发现:国内乡村运营研究自起步以来呈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峰值后略有回落;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较多但分散,主要集中在北京等东部地区,且东部省份的研究热度远高于中西部。研究主题围绕乡村运营路径,涵盖土地流转、三权分置、统一经营等手段,运营主体逐步由家庭农场和小农户转向规模化经营,经营绩效成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当前研究缺乏对政府调控和市场竞争的深入讨论,未来应加强跨学科合作,突破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局限,归类乡村运营的不同模式与阶段,厘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逻辑,为乡村运营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2025 年 05 期 v.46 ; 浙江省之江青年计划项目“地方社会管理创新”(T8-2); 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交流奖励项目(2-2060602-23-003)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1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发展与安全:乡村民宿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的逻辑与机制

何成军;黄涛;

乡村民宿投资是一项系统性生产经营活动,对乡村的“人—地—业—文”系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乡村民宿投资天生具有风险性,投资失败会引发产权纠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失业、制度破坏等一系列影响乡村安全的问题。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乡村民宿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框架,并对西南地区8家乡村民宿投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民宿投资行为是乡村系统关系催生的产物,天生受到投资主体有限理性认知和环境影响,容易滋生决策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产品特色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这些风险在投资周期内存在演变的差异性,需要从克服投资主体有限理性、投资环境内外复杂性、投资对象周期性等方面建构防范机制。

2025 年 05 期 v.46 ; 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西南地区乡村民宿投资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研究”(22YJC790039); 202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西民族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的障碍因子诊断及推进路径研究”(SCJJ24ND144);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一般项目“川西民族地区乡村民宿投资风险综合防控机制研究”(LY22-24)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3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法学

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完善

刘宗胜;何威;

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赖于公共信用信息的利用与共享流通。在共享过程中,何为共享、能否共享、共享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共享等基础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显著。对此,应厘清共享与公开、开放的法律属性,确立以公共管理机构的信义义务为前提、自然人主体知情为条件的共享基准;明晰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范围,按照信息承载法益大小、信用关联度、内容敏感度及被非法处理后的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与不予共享三级,并配套差异化共享规则;提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质效、改进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方式、建设纵横联通的公共信用信息网,发挥信用信息可携带权促进共享的积极效用。

2025 年 05 期 v.46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跨部门跨地域社会信用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子课题“社会信用治理范式研究”(2022YFC3303200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8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刑诉法修改“证据章”的渐进式完善路径

王彪;汪海燕;

现行《刑事诉讼法》“证据章”存在条文比例不协调、内容不完整以及价值取向单一等问题。《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宜对“证据章”进行渐进式完善。在对“证据章”进行修改时除了应当考虑证据法基本原理,还应当考虑我国的程序法背景和制度运作环境。渐进式完善路径的总体要求是,“证据章”的内容应当以证据法原理为指引和方向,能够解释和指引司法实践,并为未来的制度发展留下相应的空间。从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司法解释和司法改革在刑事证据法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证据章”的完善应当处理好与司法解释的关系,并及时回应司法改革的相关要求。

2025 年 05 期 v.4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刑事证明困难的解决及其限度研究”(2021BFX187)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公司法回应

杨金慧;

从短期投资到价值共创,是耐心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突破,标志着资本与创新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时代的开启。耐心资本鼓励科技创新,引导全社会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公司法相较其他部门法具有团体自治本位性、风险预防前端性、责任分配兜底性的功能优势。然而,过于严苛的股东出资制度以及亟待协调的资本退出机制,有悖于耐心资本自由出入的现实需求;治理理念的引导缺位、治理机构的运行低效以及集团治理的规则滥用,不利于耐心资本的规范运作;公司信息披露、投资者司法保护以及经营者激励约束等配套机制的欠缺,影响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营造。为此,公司法需要在资本制度、治理规则、配套机制等关键领域进行适应性调整,为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2025 年 05 期 v.4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授权资本制法律改革研究”(21AFX018)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证明之逻辑重塑与制度新探

陈俊宇;

当生态环境损害发生时,因危害结果的呈现具有时间的周期性、条件的多变性和结果的不特定性等特点,以现有的技术经验,很难形成一般人客观上的经验法则,故无法凭借本身的认知来判断是否存在发生的概然率或相当性。然而,传统因果关系学说要求凭借经验法则或自身的认知能够直接认定因果关系,对证明责任主体在生态环境救济场域的证明活动中科以了可能难以达到的证明要求。流行病学因果关系理论运用“流行病学四原则”的统计学方法获取研究结果,最终形成流行病学报告,为行为与结果间存在因果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明思路。有鉴于此,可将其引入,作为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证明之方法,以破解因生态环境损害案件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复杂性以及一般技术排他性导致难以证明行为与结果间具有一定联系的实践难题。

2025 年 05 期 v.46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障与服务的完善研究”(22JJB82 0014)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