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4, v.46 15-2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公共性叙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交往变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族际距离消融机制研究”(22AMZ006)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公共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紧扣社会的公共性生产展开。社会的公共性生产离不开公共身份、公共空间、公共活动、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等要素,这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形象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互嵌互融的集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遵循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生、共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逻辑,主要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生活工作的区域范围内,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追求和捍卫最大化的共同利益,形塑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从而培育其公共性。其中,中华民族指向公共身份,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对象;区域范围指向公共空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场所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向公共活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动方式;追求和捍卫最大化的共同利益指向公共利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义;形塑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指向公共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共识。未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在构建形象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上积极作为,提升公共身份的认同性,维持公共空间的秩序性,助力公共活动的广泛性,增强公共利益的可及性,赋予公共精神的现实性。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4]李大龙.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与建设途径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

[5]郝亚明.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6]严庆,王跃.历史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探索,2022(5).

[7]沈桂萍.民族国家建设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中西比较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

[8]张丽君,刘瑾.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民族研究,2024(3).

[9]卢小平,郭若琪,周煜坤.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基于粤桂协作“圳品”项目的研究[J].民族论坛,2024(1).

[10]边巴拉姆.论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路与机制——以西藏及涉藏州县为例[J].民族研究,2024(3).

[11]王延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24(6).

[12]郭湛.治理的根本:共同体、公共性及其发展理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13]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黄鹏进,王学梦.乡村生活的规则化治理:转型趋势与现实困境——基于X区乡村积分制治理方式的研究[J].湖湘论坛,2023(6).

[1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7]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18]邓莉.公共性问题:研究现状与路径选择[J].哲学动态,2010(7).

[19]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

[20]郭湛,王维国.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J].哲学研究,2009(8).

[21]罗梁波.公共性的本质:共同体协作[J].政治学研究,2022(1).

[22]陈华平,陈秦.党建引领乡村公共性重建的理论渊源、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

[23]晏辉.公共性问题的哲学前提批判[J].江海学刊,2008(4).

[24]徐勇.关系—行为视角下的现代共同体构建[J].社会科学,2024(10).

[25]沈湘平.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J].教学与研究,2007(4).

[2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8]潘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求是,2025(6).

[2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4-09-27)[2025-01-0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962.htm.

[30]汪仕凯.将人民带回中国政治研究[J].政治学研究,2023(2).

[31]《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5.

[32]孔繁斌,孟薇.公共利益实现的“情境—行动”逻辑——基于成本-利益分布结构理论的阐释[J].中国行政管理,2020(7).

[33]陈飞.公共精神的哲学追问与共同体的当代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

[34]于春洋,周佳薇.观念与实体:论国家民族及其双重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

[35]何阳,李翠兰.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治理单元设置[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

[36]刘永志,齐敏.网络舆论“后真相”化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治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37]朱海就.公共性的来源[N].深圳特区报,2021-03-02(3).

[38]陈华森,鄢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嵌入——以云南和贵州为中心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

[39]何阳.可及性视域下第三次分配助力欠发达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愿景、挑战及路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

[40]何阳.东西部协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测量及形成机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

[41]孟娴,魏崇辉.作为标识性概念的“中国精神”:语义生成与政治阐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

[42]龙正荣.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性及其生成逻辑——以苗疆走廊为考察对象[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

[43]汪仲启.培育公共精神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N].社会科学报,2014-07-10(3).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3

引用信息:

[1]何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公共性叙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4):15-24.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交往变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族际距离消融机制研究”(22AMZ006)阶段性成果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