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10 v.45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政治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21&ZD212)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Abstract):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始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注重立足于由国家视角释义上述基本概念,而概念背后的国家意涵又成为教材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的叙事主线。教材通过史实提炼与学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人们共同体—辽阔疆域—族际互动—制度体系—国家认同”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华民族何以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内由多元融聚为一体,并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自立走向自强的政治逻辑。

关键词(KeyWords):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体系;历史演进;政治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参考文献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01).
[2]周平.“全民一体”:一个述说中华民族的原创概念[J].理论月刊,2024(4).
[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23-02-14)[2024-05-12].http://www.zytzb.gov.cn/zytzb/2023-02/14/article_2023021417100535773.shtml.
[4]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
[5][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6]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7][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德]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邹诗鹏.试论民族的层次及其样态——基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逻辑[J].学术月刊,2022(10).
[1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李鸿宾.略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与国家建构之关联[J].史学集刊,2023(1).
[13]李鸿宾.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与特质[J].中国文化研究,2024(1).
[14]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5]朱文通,李春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的新视野[J].河北学刊,2015(5).
[16]周洪军,李文韬.历史文化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演变[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1(2).
[17](汉)毛亨传,郑玄笺,陆德明音义,孔祥军点校.毛诗传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3).
[20][英]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M].郭趹结,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1]徐黎丽,于洁茹.国家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22]杨文帅.透视、证成与因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之维[J].广西民族研究,2023(6).
[2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24](南北朝)魏收.官氏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徐勇.中国政治统一体长期延续的三重共同体基础——以长周期政治为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26]郝亚明,杨文帅.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同要素支撑[J].西北民族研究,2023(5).
[27]李禹阶,肖玲玲.从中华文明统一性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10(A06).
[28]祁美琴,陈骏.中华民族史观视野下北族王朝的概念与性质[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5).
[29][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0]肖存良.大一统:中国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5).
[31]朱军,孙吕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创新[J].学术探索,2023(12).
[32]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4).
[33]徐杰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与学术支撑[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3

引用信息:

[1]郝亚明,邱龙云.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的政治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0):1-8.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人口流动与深度交融的动力机制研究”(21&ZD212)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