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08 v.45 54-61
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乡村性褪色与修复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建设行动中传统村落地方营造与保护机制研究”(21BSH060)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农业大学乡土文化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保护传统村落乡村性就是保护中华农耕文明基因库。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与空间修复论,梳理出传统村落空间演化与乡村性“起源—变革—褪色—修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乡村性是传统农耕生产与生活中的“物”的演化,根植于村民所创造的空间的实践和表征性空间,并受他组织构想的空间的表象影响。在异质群体的集体智慧下,土地制度变革与现代文明发展成为空间表象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乡村空间从“封闭、自治”走向“开放、共治”。绝对空间为乡村空间的实践提供了生产与生活的资源基础,并延伸出历史空间,共同成为支撑传统村落基因得以延续的空间载体。传统村落保护应注重村民在空间的实践与表征性空间中的参与与获益,创造解决乡村劳动力盈余的路径和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于空间的实践。确定传统村落“前台—帷幕—后台”界限,引导他组织赋能空间的表象,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投入表征性空间创造,以延迟由现代化、城镇化带来的同质化发展进入“表征性空间”的时间,实现时间维度的乡村性修复。

关键词(KeyWords): 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空间历史;乡村性修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把传统村落改造好[EB/OL].(2019-09-17)[2023-10-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9/17/c_1125003366.htm.

[2]央广网.以多样化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EB/OL].(2018-03-08)[2023-10-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059266072608905&wfr=spider&for=pc.

[3]Sacco P L,Ghirardi S,Tartari M et al.Two Versions of Heterotopia:The Role of Art Practices in Participative Urban Renewal Processes[J].Cities.2019(89).

[4]Scott A.J.Beyond the creative city:Cognitive–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new urbanism[J].Regional Studies,2014(4).

[5]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的“功”与“过”[J].旅游学刊,2021(5).

[6]田磊,史冰心,孙凤芝,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

[7]储金龙,滕璐,李久林,等.传统村落产业系统风险多情景模拟——以黄山市歙县148个传统村落为例[J].热带地理,2023(8).

[8]李春敏.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J].人文杂志,2011(1).

[9][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0][德]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11]连泽峰,张甜甜.空间三元辩证法下景观空间生产的解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8(12).

[12]安传艳,翟洲燕,李同昇.传统村落空间的表征与话语权力:基于文本话语的分析[J].地理科学,2022(4).

[13]王勇,李广斌.转型期乡村空间内卷化机理研究[J].城市规划,2022(1).

[14]段义孚.空间与地方[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15]Nilsson P R.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1).

[16]陶青青.乡村性的流失与重塑——基于空间、产业和身份的视角[J].理论与改革,2023(2).

[17]白杨,代显华.乡村空间的有效衔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J].民族学刊,2022(1).

[18]傅才武,李俊辰.旅游场域中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生产逻辑与价值回归[J].江汉论坛,2022(10).

[19]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

[20]朱羽佳,汪德根,周国艳.传统村落居业分离式空心化识别及驱动机制——以苏州市东村为例[J].城市规划,2022(7).

[21]周坤,王进.从景观生产到地方营造:传统村落更新理论询证[J].城市规划,2024(7).

[22]陈晓华,黄永燕,王锈贤.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特征与机制——以黄山市卖花渔村为例[J].热带地理,2022(1).

[23]陈斌,徐尚昭,周阳阳,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下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3(1).

[24]王成,钟泓,粟维斌.聚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谱系构建——以桂北侗族传统村落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2(2).

[25]Park H,Matsumoto K,Sawaki M.The Impact on Traditional Village Conservation of Extensiv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Korea[J].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Review,2023(10).

[26]陈波,徐若蓝.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以二官寨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2(12).

[27]龙花楼,张杏娜.新世纪以来乡村地理学国际研究进展及启示[J].经济地理,2012(8).

[28]李红波,张小林.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5(1).

[29]王勇,周雪,李广斌.苏南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及特征研究——基于苏州12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地理研究,2019(6).

[30]Pratt A C.Discourses of Rurality:Loose Talk or Social Struggl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6(1).

[3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节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2]吴开松,郭倩.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33]刘怀玉,鲁宝.简论“空间的生产”之内在辩证关系及其三重意义[J].国际城市规划,2021(3).

[34]杨燕,胡静,刘大均,等.贵州省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类民族传统村落[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2).

[35]王薇,吴倩倩,胡春.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要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36]张琳,苗晏凯,朱莉梅,刘滨谊.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浙江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耦合的地方性特征研究[J].中国园林,2023(4).

[3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8]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初立忠,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取景自贵州郎德上寨与西江苗寨。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12.82;K878

引用信息:

[1]王进,周坤.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乡村性褪色与修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8):54-61.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建设行动中传统村落地方营造与保护机制研究”(21BSH060)阶段性成果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