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 v.45 16-22
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研究”(BMA220224)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Abstract):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办学治校各方面,需要观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教育制度的相互关系。从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系统化环境及行动者对该教育制度建设的多维影响,洞察当前高校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实践中存在的薄弱之处,进而提出高校需要营造开放协同的教育制度氛围,构建符合国家要求的教育制度框架,培育契合主体发展的教育制度文化等实践路径,以更好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促进高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关键词(KeyWords):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
232 | 0 | 2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求是,2024(3).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5]张强,张三南.历史、功能和制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基于政治社会学视域的理论阐释和理解进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6]海路,王洋,张梦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特征与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3(3).
[7]任玉丹.基于循证理论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
[8]黄泰博,陈纪,王慧萍.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3(6).
[9]魏燕,孙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的实践逻辑及优化路径——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10]陈立鹏,范航.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
[11]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
[12]吴月刚,张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4).
[13]郑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民族学刊,2022(7).
[14]张良,杨安然,王晓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20]楚国清.大力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2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2]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
[23]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01).
[24]狄鸿旭.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
[25]张利国.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学刊,2020(2).
[2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7]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观教育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
[28][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9]P.J.DiMaggio,W.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2).
[30]周光礼.大学的适切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2]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23-02-14)[2024-03-08].https://www.zytzb.gov.cn/zytzb/2023-02/14/article_202302141 7100535773.shtml.
[33]洪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5).
[34]余文兵,普永贵.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1).
[5]张强,张三南.历史、功能和制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基于政治社会学视域的理论阐释和理解进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
[6]海路,王洋,张梦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特征与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23(3).
[7]任玉丹.基于循证理论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
[8]黄泰博,陈纪,王慧萍.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3(6).
[9]魏燕,孙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的实践逻辑及优化路径——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10]陈立鹏,范航.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
[11]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
[12]吴月刚,张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4).
[13]郑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J].民族学刊,2022(7).
[14]张良,杨安然,王晓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20]楚国清.大力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
[2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2]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
[23]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01).
[24]狄鸿旭.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9).
[25]张利国.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若干思考[J].民族学刊,2020(2).
[2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7]苏晓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观教育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
[28][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9]P.J.DiMaggio,W.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2).
[30]周光礼.大学的适切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2]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23-02-14)[2024-03-08].https://www.zytzb.gov.cn/zytzb/2023-02/14/article_202302141 7100535773.shtml.
[33]洪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3(5).
[34]余文兵,普永贵.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41;D633
引用信息:
[1]符琼霖,海路.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0):16-2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研究”(BMA220224)阶段性成果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