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1 v.42 126-134
“国潮”与“真我”: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侨联课题“上海市新归侨群体的社会融入研究”(19BZQK250);
上海师范大学文科创新团队项目“城市社会学”(310-AC7031-20-004123)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Abstract):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的社会变迁,以国货流行为主的"国潮"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趋势和亚文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潮"不仅在服装品牌和日常消费品中迅速兴起,更是在文化娱乐等领域全面爆发。其中,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对推动国潮的复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追逐及消费国潮成为了年轻一代的时尚和圈层文化。而"新国货运动"的兴起,旨在唤起消费者的认同,实现国货品牌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真正沟通。本文通过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从消费社会中的"个体化"视角,分析了Z世代年轻人将消费偏好转向国潮的逻辑与内在动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个体身份的自我呈现,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又如何推动了"新国潮"的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国潮;文化复兴;消费认同;青年群体;新媒体;身份塑造
14,532 | 188 | 12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参考文献
[1]肖明超.2019中国10大消费趋势[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9(1).
[2]王丽君,程希萌.社会消费视域下青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2(4).
[3]戴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J].青年研究,1997(8).
[4]刘梦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代青年消费观念之思[J].现代交际,2020(1).
[5]马壮.青年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25).
[6]王丽君,岳红军.青年消费价值观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4).
[7]赵星.抖音短视频对青年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9(2).
[8]刘俊彦.品牌时代的城市青年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1999(2).
[9]卞露,陈聪,甄凯晨.新奢侈主义与城市青年白领消费———一种选择性亲和[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10]任小琴.城市青年消费文化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1]姜兰花.“穷游”消费与青年身份构建的质性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3).
[12]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2020(1).
[13]吴宇灵.自媒体时代下青年符号消费现象及原因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14]杨德霞.论消费主义与当代青年身份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3(2).
[15]朱强,张寒.符号消费:代购热潮下青年消费行为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9(1).
[16]周凤梅.青年文化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嬗变与当代建构[J].江淮论坛,2016(2).
[17]Mead George Herbert. Mind,Self and Societ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18]周瑞春.网络“人设”中的自我认同及其伦理之维[J].天府新论,2020(1).
[19]何平立.个体化背景下利益和价值的整合[J].探索与争鸣,2014(6).
[20]白莉.从消费与认同的关系分析青年消费[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1]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2020(1).
[22]魏子皓,黄睿,汪骞,徐登峰.消费升级对我国青年时尚消费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8(18).
[23]周瑞春.网络“人设”中的自我认同及其伦理之维[J].天府新论,2020(1).
[24]鲁芳.新中国成立以来日常生活的变迁及日常生活伦理构建面临的难题[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
[25]喻国明.“个人被激活”时代:互联网传播生态特征[J].中国广播,2015(9).
[26]周凤梅.青年文化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嬗变与当代建构[J].江淮论坛,2016(2).
[27]员宁波,陈淑珍.青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及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5(7).
[28]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J].人民论坛,2019(35).
[29]陈振旺,郭磊.文化安全背景下国际、国内文化品牌特征和消费认同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13(S2).
[30]龚嘉琪.消费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的解构与重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2).
[31]张捷.“传统文化+数字经济”正成为青年消费新风尚[J].国家治理,2020(28).
(1)参见:宫凤昌、邓成英、王柯钧、宣艳《2018年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好感度调查报告》,环球网,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 Krn K6V7D,2018年3月15日。
(2)参见:安信证券行业深度分析报告《外资加速“降维”下沉,国货能否上位---从2019年双十一谈化妆品内外上下之争》,前沿报告库,https://wk.askci.com/details/189f54d5b3334a8e8083b b2eb29e049b/,2019年11月27日。
(3)参见:京东时尚与WWD国际时尚特讯《2019“国货当潮”白皮书》,2019年。
(4)参见:《苏宁易购发布的“国货消费大数据”报告》,搜狐网,http://www.ebrun.com/20190429/332071.shtml,2020年11月14日。
(5)参见:王小月《21世纪第三个十年Z世代占据消费市场C位》,中国消费网,http://www.ccn.com.cn/Content/2020/07-29/1558254505.html,2020年9月22日。
(6)根据在各大消费网站和电商平台上,销售量较高、关注和评论最多的国货联名品牌资料整理得出,检索时间:2020年11月29日。
(7)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8)参见:青年志《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9)上述表格中的资料来源于笔者在“豆瓣”“百度知道”“今日头条”“知乎”“小红书”等几大平台进行“年轻人”“消费心理”“国潮”“国货”关键词的组合搜索,选取2015-2020年间来点赞数较高的网友评论,检索时间:2020年11月17日。
(10)根据2019年8月微博上发布的话题“大家喜欢《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原因是什么”,整理了部分网友的回答。https://weibo.com/p/2313474405578586783907/wenda_home?sudaref=www.bai du.com,2020年9月11日。
(11)参见:李楚珺《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12)参见:刘佳璇、李璇、骆晓昀《捕获年轻人的心》,《瞭望东方周刊》,2019年第10期。
(13)参见:《Google:Z世代网络行为新洞察》,《广告大观》(理论版),2017年第3期。
(14)参见:豆瓣网友蒋小明《国产品牌崛起,“国潮风”兴起的原因》,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note/740651195/,2019年11月4日。
(15)上述表格中的资料来源于“豆瓣”“百度知道”“知乎”“今日头条”等几大平台上最近两年点赞数较高的网友评论,检索时间:2020年11月20日。
(16)参见:新浪微博社会化营销研究所《时尚2020,潮Z看!Z世代时尚消费洞察报告》,时尚深圳展,https://www.fashionszshow.com/info2/86.html,2020年11月26日。
(17)来源于悟空问答平台的问题“国货之光到底怎么样呢?”,网友“他力趣”的回答,2019年3月19日。
(18)参见:何星莹《营销“进化论”:从“游民”到“采猎”的时代变革》,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41755449_792551?scm=1002.0.0.0-0,2020年9月29日。
(19)来源于百度知道的问题“国风和时代的冲击,国潮搭配为何那么火?”百度网友“娱乐小鱼熊”的回答,2020年9月13月。
(20)参见:环球时尚汇,《FERN国潮黄金|演绎黄金饰品的复古新潮流》,网易,https://dy.163.com/article/FJEJHMCO0514M2AR.html,2020年8月7日。
[2]王丽君,程希萌.社会消费视域下青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2(4).
[3]戴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J].青年研究,1997(8).
[4]刘梦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代青年消费观念之思[J].现代交际,2020(1).
[5]马壮.青年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25).
[6]王丽君,岳红军.青年消费价值观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4).
[7]赵星.抖音短视频对青年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9(2).
[8]刘俊彦.品牌时代的城市青年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1999(2).
[9]卞露,陈聪,甄凯晨.新奢侈主义与城市青年白领消费———一种选择性亲和[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10]任小琴.城市青年消费文化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1]姜兰花.“穷游”消费与青年身份构建的质性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3).
[12]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2020(1).
[13]吴宇灵.自媒体时代下青年符号消费现象及原因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14]杨德霞.论消费主义与当代青年身份建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3(2).
[15]朱强,张寒.符号消费:代购热潮下青年消费行为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9(1).
[16]周凤梅.青年文化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嬗变与当代建构[J].江淮论坛,2016(2).
[17]Mead George Herbert. Mind,Self and Societ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18]周瑞春.网络“人设”中的自我认同及其伦理之维[J].天府新论,2020(1).
[19]何平立.个体化背景下利益和价值的整合[J].探索与争鸣,2014(6).
[20]白莉.从消费与认同的关系分析青年消费[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1]刘汉波.符号赋权、焦虑消费与文化塑造———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日常迷信”[J].中国青年研究,2020(1).
[22]魏子皓,黄睿,汪骞,徐登峰.消费升级对我国青年时尚消费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8(18).
[23]周瑞春.网络“人设”中的自我认同及其伦理之维[J].天府新论,2020(1).
[24]鲁芳.新中国成立以来日常生活的变迁及日常生活伦理构建面临的难题[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
[25]喻国明.“个人被激活”时代:互联网传播生态特征[J].中国广播,2015(9).
[26]周凤梅.青年文化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嬗变与当代建构[J].江淮论坛,2016(2).
[27]员宁波,陈淑珍.青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及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5(7).
[28]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J].人民论坛,2019(35).
[29]陈振旺,郭磊.文化安全背景下国际、国内文化品牌特征和消费认同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13(S2).
[30]龚嘉琪.消费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的解构与重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2).
[31]张捷.“传统文化+数字经济”正成为青年消费新风尚[J].国家治理,2020(28).
(1)参见:宫凤昌、邓成英、王柯钧、宣艳《2018年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好感度调查报告》,环球网,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 Krn K6V7D,2018年3月15日。
(2)参见:安信证券行业深度分析报告《外资加速“降维”下沉,国货能否上位---从2019年双十一谈化妆品内外上下之争》,前沿报告库,https://wk.askci.com/details/189f54d5b3334a8e8083b b2eb29e049b/,2019年11月27日。
(3)参见:京东时尚与WWD国际时尚特讯《2019“国货当潮”白皮书》,2019年。
(4)参见:《苏宁易购发布的“国货消费大数据”报告》,搜狐网,http://www.ebrun.com/20190429/332071.shtml,2020年11月14日。
(5)参见:王小月《21世纪第三个十年Z世代占据消费市场C位》,中国消费网,http://www.ccn.com.cn/Content/2020/07-29/1558254505.html,2020年9月22日。
(6)根据在各大消费网站和电商平台上,销售量较高、关注和评论最多的国货联名品牌资料整理得出,检索时间:2020年11月29日。
(7)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到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
(8)参见:青年志《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
(9)上述表格中的资料来源于笔者在“豆瓣”“百度知道”“今日头条”“知乎”“小红书”等几大平台进行“年轻人”“消费心理”“国潮”“国货”关键词的组合搜索,选取2015-2020年间来点赞数较高的网友评论,检索时间:2020年11月17日。
(10)根据2019年8月微博上发布的话题“大家喜欢《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原因是什么”,整理了部分网友的回答。https://weibo.com/p/2313474405578586783907/wenda_home?sudaref=www.bai du.com,2020年9月11日。
(11)参见:李楚珺《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12)参见:刘佳璇、李璇、骆晓昀《捕获年轻人的心》,《瞭望东方周刊》,2019年第10期。
(13)参见:《Google:Z世代网络行为新洞察》,《广告大观》(理论版),2017年第3期。
(14)参见:豆瓣网友蒋小明《国产品牌崛起,“国潮风”兴起的原因》,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note/740651195/,2019年11月4日。
(15)上述表格中的资料来源于“豆瓣”“百度知道”“知乎”“今日头条”等几大平台上最近两年点赞数较高的网友评论,检索时间:2020年11月20日。
(16)参见:新浪微博社会化营销研究所《时尚2020,潮Z看!Z世代时尚消费洞察报告》,时尚深圳展,https://www.fashionszshow.com/info2/86.html,2020年11月26日。
(17)来源于悟空问答平台的问题“国货之光到底怎么样呢?”,网友“他力趣”的回答,2019年3月19日。
(18)参见:何星莹《营销“进化论”:从“游民”到“采猎”的时代变革》,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41755449_792551?scm=1002.0.0.0-0,2020年9月29日。
(19)来源于百度知道的问题“国风和时代的冲击,国潮搭配为何那么火?”百度网友“娱乐小鱼熊”的回答,2020年9月13月。
(20)参见:环球时尚汇,《FERN国潮黄金|演绎黄金饰品的复古新潮流》,网易,https://dy.163.com/article/FJEJHMCO0514M2AR.html,2020年8月7日。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206.3
引用信息:
[1]邢海燕.“国潮”与“真我”: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1):126-134.
基金信息:
中国侨联课题“上海市新归侨群体的社会融入研究”(19BZQK250); 上海师范大学文科创新团队项目“城市社会学”(310-AC7031-20-004123)阶段性成果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