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 0 | 16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非遗传承保护、树立以及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中华文化符号包涵民族象征符号、地域象征符号、国家象征符号三重类型,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非遗与中华文化符号存在因果、依存、重合、互动、递进等逻辑关系,形成“基础-动力”逻辑结构。从认同、发展、转化、智识、传播等视角解构,深化非遗价值发现与意义认知、创新重塑、符号化生产与消费、人才与智力支持、传承传播,是非遗形塑中华文化符号的五重路径,对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十分必要与有益的。
Abstract:[1]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22-12-13(1).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3]青觉,徐欣顺.论中华文化符号的概念、要素与边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4]方李莉,毛薇娜.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及共同体意识的再建构[J].民俗研究,2024(1).
[5]冯月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疆界与生成要素[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6]刘莉.中华文化符号的层次、特征与传播[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7]曾明,龚婷,戴登云,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J].民族学刊,2021(7).
[8]刘菲.文化符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东岳论丛,2014(7).
[9][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美]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M].赵星植,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1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意]苏珊·佩特丽莉.符号疆域:从总体符号学到伦理符号学[M].周劲松,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1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4][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5]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5.
[16]方李莉.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再建构[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3).
[17]都永浩,楚锐杰.从概括性思考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2).
[18]谢新清,王成.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机制——基于卡西尔文化符号学的启示[J].晋阳学刊,2020(4).
[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7日)[N].人民日报2024-09-28(2).
[20]安学斌,黄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劳动维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
[2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5-03-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3]沈正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面向——基于文化符号传播的视角[J].现代出版,2024(8).
[24]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25][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6][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
[27]侯湘华,马文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8]肖峰.试论以符号为直接起点的认识[J].哲学研究,1988(6).
[29]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122
引用信息:
[1]安学斌,刘建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塑中华文化符号的逻辑与进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7):22-29.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民族共享文化元素的挖掘、整理与阐释”(22AMZ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阿诗玛文化与多民族国家建构研究”(21XZW0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