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伴随着21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表现形式的强势进入,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广泛开展,传承人口述史这一“全球本土化”概念逐渐走进学界视野。现今,在新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框架下,传承人口述史趋向于成为一门研究和运用口述历史方法、对非遗传承人及其传承的文化事象展开田野调查与记录的科学。追溯传承人口述史的产生、应用与发展,并将传承人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前史”进行相关研究范畴的比较,有益于形成对其自身性质、目的、规律、内涵、特征等的更为深刻、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322 | 0 | 2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冯骥才.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
[2]孙玉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一个“非遗学”学科进路的前提性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23(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17)[2023-09-20].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ich.
[4]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6]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7][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史[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8]冯骥才.视觉记录:传承人口述调查的新方法[N].光明日报,2024-09-15(7).
[9]冯骥才.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M]//冯莉.东巴舞蹈传人——习阿牛阿明东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郭平.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口述历史[C]//林卉,刘英力.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一辑):多元化视角与应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1]冯骥才.滑县卷序:一个古画乡田野调查的全记录[M]//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3]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上)[N].光明日报,2023-3-19(12).
[1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美]大卫·M.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第3版)[M].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
[16]冯骥才.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M]//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17]向云驹.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下)[N].光明日报,2023-3-26(12).
[19]冯骥才.年画艺人的口头记忆[M]//冯骥才,郭平.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凤翔年画邰立平.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0]杨祥银.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1][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M].李修建,向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22][意]马力罗.民族学与人类学方法论研究[M].吴孝刚,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23][法]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4]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5]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6]Norman K.Denzin.Interpretative Ethnography:Ethnographic Practice for the 21st Century[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
[27]张连海.感官民族志:理论、实践与表征[J].民族研究,2015(2).
[28]UNESCO.the Seoul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Safeguarding Living Heritag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eace[EB/OL].(2023-7-26)[2023-10-20].https://ich.unesco.org/en/seoul-vision-01330.
①冯骥才领导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2年发起的全国性文化实践,同年10月10日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项目编号:02@ZH010),后成为文化部倡议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简称“保护工程”)的子工程。
② 一译“人间国宝”“人类活瑰宝”“活着的人类财富”等。
③ 民族志产生较早,内涵并不固定,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有时也作为西方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分支,其作用渗透至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④ 在国际上,德语、日语中同时有民族志和民俗志的概念,但英语世界并没有民俗志的概念,民俗志对应的英语术语仍是民族志。目前,尽管有学者提出民族志与民俗志分工的设想,但多数情况下两者是混用的。在这里,我们对民族志和民俗志不作更进一步的区分。
⑤ 由于田野方法前面内容已经介绍了,这里只谈作为文本的民族志。
⑥ 美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1962年在《讲述的民族志》一文中提出。
⑦高琴《民族志和口述史的内在类同》,《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⑧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尹虎彬《从“科学的民俗研究”到“实践的民俗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期;王杰文《“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萧放、鞠熙《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刘铁梁《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民俗研究》,2019年第1期;户晓辉《实践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理念》,《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112
引用信息:
[1]孙玉芳,郭平.非遗学框架下传承人口述史的学科化趋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2):37-4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