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已有研究对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机制和逻辑机理缺乏深入揭示,对政党引领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样态亦缺乏深刻探讨。本文立足于政党引领的功能视角,基于对中部A市D社区“共同缔造”行动的质性分析发现,基层党组织通过价值整合、组织整合、利益整合和资源整合等政党引领作用机制凝聚公众价值共识、强化党群联系、协调公众利益诉求和获取基层治理资源支持,最终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在于,它通过嵌入型联结保障了国家自主性,通过引导式培育建构了居民主体性,进而实现了国家意志与社会诉求在社会治理中的平衡共存,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对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中国本土化理论探讨,并为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1,034 | 0 | 4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李友梅,相凤.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3).
[3]张贤明,张力伟.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逻辑、价值目标与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1(1).
[4]李志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0).
[5]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19(3).
[6]朱亚鹏,李斯旸,肖棣文.融合式党建、身份认同与社区治理创新——以G市S社区的融合式党建为例[J].行政论坛,2022(5).
[7]章文光,李心影,杨谨頔.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演变:行政化、去行政化到共同体[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5).
[8]姜晓萍,田昭.授权赋能: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样本[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5).
[9]吴晓林.党如何链接社会:城市社区党建的主体补位与社会建构[J].学术月刊,2020(5).
[10]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J].政治学研究,2018(1).
[11]何得桂,王怡涵.缔造型积极治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以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为例[J].学习与实践,2024(5).
[12]李华胤.集成式联结:党组织何以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
[13]潘博.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基于共同体要素的分析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14]喻君瑶,宁超.多元赋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基于广东省的多案例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3).
[15]徐勇,朱城坤.以共同缔造推动共同富裕——基于农村“共同缔造”实践的考察[J].行政论坛,2023(1).
[16]李华胤.共同缔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表达[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3).
[17]陈家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变化:基于政党功能视角[J].政治学研究,2023(1).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2017-06-12)[2024-01-29].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
[19]黄晓春.党建引领下的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21(6).
[20][意]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M].周建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21]郝铁川.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比较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1).
[22]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3]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4]王邦佐,罗峰.从一元转向多元——关于中国执政党政治整合方式的对话[J].探索与争鸣,2003(7).
[25]李威利.党建引领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上海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17(10).
[26]包大为,杨晓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理念与实践指向[J].教学与研究,2022(1).
[27]苗大雷.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机制——以商品房小区治理为例[J].求索,2024(1).
[28]熊易寒,林佳怡.模糊正义:基层治理中的情理、道德与法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
[29]杨贵华.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0(1).
[30]张一,罗理章.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国家与社会的二律背反与良性互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1]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8(1).
[32]Peter B.Evans.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33]侯利文.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变迁、现状与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34]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9(8).
[35]韩志明.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信息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24(06).
[36]陈天祥,杨婷.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37]陈伟东.社区行动者逻辑:破解社区治理难题[J].政治学研究,2018(1).
[38]袁方成.增能居民:社区参与的主体性逻辑与行动路径[J].行政论坛,2019(1).
[39][英]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Putnam).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0][美]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Putnam).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刘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①根据项目申报书、设计方案、访谈资料和观察笔记等材料整理而成。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267.7;D669.3
引用信息:
[1]吕普生,张晓文.基层党建何以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基于A市D社区共同缔造行动的质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2):1-9.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与优化路径研究”(23ZDA06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