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警察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各自的特异性,也有文化共性。步入现代社会,它们脱离了生活空间,魂技分离,遭遇存续艰难的传承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遇到危机,其根源在于,现代性对抽象普遍性的追求带来快餐式生产和生活方式,挖空了作为特殊性的“非遗”(如唢呐和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然而,世界越追求普遍,越压制特殊,就越失去创造力。反之,越是地方特色的艺术,才越有全球性、普遍性和生命力。认识到这一辩证关系,新时代政府应支持非遗的传承,非遗社团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传承人承担其使命。基于唢呐和传统武术探究非遗传承的困境,构建政府-市场-社团“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途径和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
739 | 0 | 42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Tracey L.-D.Lu.The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C]//in Michelle L.Stefano and Peter Davis.(ed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London:Routledge,2017.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4][法]埃米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敬东,译,王楠,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6]李全海,金玉柱,刘军.凋敝与复兴:当代太极拳的传承困境与纾解之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3).
[7]蔡智忠.天水武术[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8]李全海,卢佳.红拳基础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9]郝建平.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J].天府新论,2006(2).
[10]樊浩.伦理道德:如何造就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J].江海学刊,2018(5).
[11]王英杰.赵堡太极拳诠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2.
[12]胡俊.权力或艺术:中国乡土文化符号唢呐的隐喻与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7(9).
[13]彭国强,夏一帆,杨建营.中华武术之“劲”的学理阐幽及训练要义探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9).
[14]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15]刘军,李全海.武术概念的多维认知及定义的局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
[16]武志伟.地方性与现代性的和解路径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17]车璐,陈飞,王晓东.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0(4).
[18]D.O.达尔斯特伦,王宏健.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对近来一种批评的反思[J].世界哲学,2016(1).
[19]邓刚.寻找真正的时间:海德格尔对柏格森的批评[J].学海,2018(5).
[20][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北京:三联书店,2014.
[21]尤西林.现代性与时间[J].学术月刊,2003(8).
[22][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3][法]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德]洛蕾利斯·辛格霍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M].刘永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5]仪礼[M].彭林,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6]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7]Smith,Earl.Sociology of Sports and Social Theory[M].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10.
[28]Phillips,Ruth.Re-placing Objects:Historical Practices for the Second Museum Age[J].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2005(1).
[29]Alivizatou,Marilena.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Museum:New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Preservation[M].Walnut Creek:Left Coast Press Inc,2012.
[30]吕俊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去主体化倾向及原因探析[J].民族艺术,2009(2).
[31]刘爱华.工具理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探析[J].民族艺术,2014(5).
[32]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J].文化遗产,2021(5).
[33]赵景磊,郭玉成.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建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1).
[34]凌雅燕,白晋湘.重构差序格局:传统武术组织关系演变的民族志——以1978—2022年闽南桃源县的实践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7).
[35]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6]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J].文化遗产,2022(2).
[37]孙昊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杂志,2009(8).
[38]王明月,马知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逻辑困境与设计改进[J].文化遗产,2022(2).
[39]Beedie P,Craig P.Sport sociology[M].Exeter:Learning Matters,2010.
[40]赵云海,刘瑞.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反思[J].文化遗产,2023(2).
[41]彭兆荣.博物民族志:一种基于不同物种“生命共同体”的民族志新范式[J].民族研究,2023(6).
[42]黄剑波.批判实在论:重返西方人类学经典时代的关怀及延展思考[J].民族研究,2023(3).
[43]刘利.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互嵌式开发的利益联结——基于产权视角[J].民族研究,2022(1).
[44]林继富,汤尔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文化遗产,2024(2).
[45]李亮,周德巧,张震.传统武术的中国式现代化“激活”:内涵厘正、理论依据、路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8).
[46]冯香红,杨建营.中华剑艺与欧洲击剑、日本剑道的现代转型史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1).
[47]李全海,金玉柱.太极拳“耍拳”文化要义:认识、实践与主体性关怀[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
[48][德]韦伯.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M].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秦明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9]张祝平.论乡村传统庙会的现代性重塑——以国家级非遗浙南张山寨庙会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3(3).
[50]Alivizatou,Marilena.The Paradoxes of Intangible Heritage[C]//in Michelle L.Stefano,Peter Davis & Gerard Corsane (eds.).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oodbridge:Boydell & Brewer,2012.
[51]Silverman,Carol.Balkan Romani Culture,Human Rights,and the State:Whose Heritage?[C]//In Deborah Kapchan (ed.).Cultural Heritage in Transit:Intangible Rights as Human Right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14.
[52]周伟良.竞技武术“非遗保护”的法理质疑[J].社会科学论坛,2016(6).
[53]杨建营,王家宏.“非遗”武术保护问题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
[5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122;J632.14;G852
引用信息:
[1]李全海,刘军.新时代非遗传承路径与格局——基于唢呐、传统武术等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2):44-54.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分析单位新释”(23FSHA001);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2024Q0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