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 0 | 38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图像艺术的传承得到了多维度的体现,其中一部分表现为数字技术赋能下文旅融合实践的深化。本研究聚焦于施洞民族刺绣图像语言在数字艺术中的转化与接受问题,探讨数字美学的发展演变及文化语境的变迁对民族图像艺术在跨语境、跨媒介传承与传播中的影响。刺绣图像语言在数字艺术的创新转化过程中,既因场景转换与文体风格的差异而引发文化误读与情感疏离,又因刺绣图像生产者与数字艺术创作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致使图像艺术的核心价值难以实现精准转译。在文旅融合场景重构及数字重组的双重要求之下,研究提出了施洞民族图像艺术的数字艺术创新策略:(1)图像形式语言的数字艺术转化策略,使其适应数字媒介特征;(2)图像叙事语言的数字影像艺术转译策略,以影像叙事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3)图像语意的“共情体”建构策略,通过情感连接增强跨文化理解。在数字化的审美语境中,以数字艺术创新的方式活态化地传承民族图像艺术,并使其进入国际化的新媒体传播通道,促进数字文旅发展下民族文化视觉符号的输出。
Abstract:[1]董甜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艺术中的国际表达[J].艺术百家,2023(5).
[2]张旭辉,黄震方,程东亚.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24(10).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EB/OL].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13991.html.
[4]速泰熙,杨志麟,岐从文.中国贵州苗族绣绘[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5][奥]阿洛伊斯·李格尔.风格问题:装饰历史的基础[M].邵宏,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1.
[6]周宪.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
[7][德]韩炳哲.美的救赎[M].关玉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8]季中扬.“遗产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审美转向及其困境[J].民族艺术,2018(2).
[9]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10]贾煜洲,贾京生.美凝服饰情系色彩——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应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艺术设计研究,2018(2).
[11]李群.数字感知与情动体验:新主流电影情动转向的文本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
①笔者通过考察与研究,将施洞刺绣服装分为三套图像语言系统——“自家”“客家”“大家”,分别指代刺绣图像语言在“三交”历史语境中的演进过程。一个是图像原型保存度较高的围腰中部的织绣图像;第二个是图像语言更多借鉴了汉族图像艺术的围腰开边刺绣图像;最后是衣袖上文化融合度最高,且叙事性较强的刺绣图像。
②借用拉图尔在行动者网络中提出的关于“转义者”的概念,转译者与行动者的概念一样,贯穿在整个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转义者会改变(transformation)、转译(translation)、扭曲(distort)和修改(modify)他们本应表达的意义或元素。即便是一种相当不起眼的信息或程序也足以能够成为复杂的转义者链条上的一个拐点,使情况在这个拐点上发生改变。这里可以把转义者比作一台复杂的机器,虽然能知道输入机器的信息、条件,但是却无法预测输出的是什么,因为转义者会“造成差异”。
③关于施洞刺绣图像语言中,对于动物图像“肠子”的图像解读,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有误读之处。在通过对苗族银饰,以及汉族雕塑(石雕、木雕)及刺绣图像的研究中,发现之前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动物肠子的图案,其实有可能只是当地妇女在对汉族狮子造型的脊背处的螺旋形鬓毛的平面化、装饰化处理。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523.6;TP391.41
引用信息:
[1]王欣.面向文旅融合新场景的施洞民族图像艺术传承与数字化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4):43-54.
基金信息: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苗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RW172);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24)006号(人文社科)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