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 | 0 | 15 |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网络诽谤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影射型诽谤行为屡见不鲜。网络影射型诽谤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隐喻、符号或语境关联等方式,含沙射影地捏造、虚构虚假事实,贬损他人致其名誉受损的行为。我国现行刑事实体规则适用存在法律关系主体的认定模糊,单位主体规制缺位,“情节严重”标准与影射特性脱节,公众人物界定及其容忍义务规范缺失等问题;刑事程序方面则呈现指向性证明的证据解释难题,举证责任分配的失衡以及公诉启动要件虚置等困境。完善刑事规制应从实体规则与适用程序两方面同步推进。实体规则上,可通过完善司法解释,增设构成要件的类型化解释及单位犯罪主体,同时构建从形式到实质的“情节严重”判断模式,创设公众人物诽谤的特殊入罪规则;适用程序上,需健全网络实名制的司法配套规则,建立多元化的指向性认定规则,完善网络犯罪辅助取证机制,从而实现对网络影射型诽谤的有效刑事规制,平衡表达自由与人格权保护的关系。
Abstract:[1]贾骥业.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8.6%[N].中国青年报,2025-01-18.
[2]肖雪.论精神控制行为的侵权法规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
[3]吴波.法教义学视角下网络诽谤犯罪的司法认定[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3).
[4]张明楷.网络诽谤的争议问题探究[J].中国法学,2015(3).
[5]李晓明.诽谤行为是否构罪不应由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J].政法论坛,2014(1).
[6]郑海平.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的合宪性调控:以2014——2018年间的151份裁判文书为样本[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3).
[7]刘文燕,张天衣.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8(10).
[8]胡惠婷.浅析网络诽谤罪的证据收集制度[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8).
[9]周加海,喻海松,李振华.《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J].中国应用法学,2023(5).
[10]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①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15)海民初字第15079号民事判决书。
②广州互联网法院(2019)粤0192民初45036号民事判决书。
③北京互联网法院(2019)京0491民初18222号民事判决书。
④标题党是指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点击查看,内容却是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甚至是严重失实信息。
⑤“真实恶意原则”是美国现行诽谤法的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在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New York Times Co.v.Sullivan)时确立。真实恶意原则要求政府官员或公众人物在提起诽谤诉讼时,必须证明媒体或发言者等被告在发表争议言论时存在“真实恶意”(actual malice),即明知信息虚假或完全不顾信息真伪而故意传播。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924.3
引用信息:
[1]李岚林.网络影射型诽谤的刑事规制:教义学阐释与体系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9):29-38.
基金信息:
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一般课题“中国特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司法体系构建研究”(20SFB2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预防刑法视阈下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结构优化研究”(23BFX1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