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 0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经过越南文人的创造性改造,尤侗的传奇《钧天乐》转变为了兼具小说和诗歌文体特点的六八体喃诗传《沈子虚传》。其改造通过改变主题思想偏向、发扬“寓言”的传统,模仿史传的叙事方式、回归宋元戏曲旧例,用连环铺排、首尾相接的形式强化下场诗的预叙功能等艺术手段实现。《钧天乐》的喃译表明,尚虚的艺术追求是喃诗传的重要审美特征和创作特点,“寓言”的倾向则体现了中国文学抒情的传统对越南叙事文学的渗透。《沈子虚传》将原作以事件为中心,变为以人物为中心,并采用兼具第三人称概述和具体场景描写的“呈现式叙事”,从而具有了“传”体的特征。喃诗传的形成反映了一种中国文学越南本土化的途径与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在越南文学中经典地位的确立与演变的过程,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Abstract:[1](清)尤侗.尤侗集(下册)[M].杨旭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越]聚奎书院总目册[M].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A.110/1-3号抄本.
[3][越]阮仲合,等.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M].大南实录(第15册).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1979.
[4]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越]阮禄.越南文学(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M].河内:越南教育出版社,2012.
[6][越]潘继炳.越南历史上的汉越两种文体[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1).
[7](明)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8](清)尤侗.尤侗集(中册)[M].杨旭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9]蒋瑞藻,编.小说考证附续编拾遗(上册)[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0](清)吴衡照,辑.莲子居词话[M].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11](清)李渔.怜香伴[M].杜书瀛,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越]书序摘录[M].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VHv.350抄本.
[13](明)邱浚.伍伦全备记[M].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卷一)[Z].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14](明)徐复祚.曲论[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5]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清)李渔.闲情偶寄[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7]李小龙.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与叙事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20(2).
[18]傅谨.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J].文学评论,2023(1).
[19]王小盾.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J].中国社会科学.2015(5).
[20]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1]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2]徐扶明.试论明清传奇的长篇体制[C].赵景深,主编.戏曲论丛(第1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23]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4]王小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①[越]乔莹懋:《琵琶国音新传》自序,耶鲁大学图书馆所藏莫里斯·迪朗(Maurice Durand)手稿本。下文所引皆出自此本。
②参见郭英德:《“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名作欣赏》1988年第2期;徐坤:《尤侗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251-260页。
③此处及下文的《沈子虚传》原文内容,皆为笔者汉译。为节约篇幅,则不再罗列喃文原文。
④关于中国古典戏曲“寓言”创作方法和“寓言性”文体特征的论述,详见夏写时《论我国民族戏剧观的形成》,《戏剧艺术》1984年第4期;吴毓华《论戏曲艺术的寓言性特征》,《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郭英德《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28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79-200页;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70-178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37;I333.072;H44;I046
引用信息:
[1]刘玉珺,刘亚琼.从传奇到喃诗传的文体转变:越南《沈子虚传》对尤侗《钧天乐》的喃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4):158-166.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越书籍交流研究(多卷本)”(20&ZD3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