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4, v.46 55-64
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形塑起源中的作用和意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XMZ03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唐宋时期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ZD202406)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青铜时代是云南古代民族迈入文明的重要时期,对云南青铜考古材料分析,探究其青铜文化的内涵和表征,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化形塑的具象阐释,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明根基的追溯探究,还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的典例析述。这样的研究能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工程提供重要的历史文化根源性支撑。深入分析云南青铜文化的“特性”,可以明确云南青铜文化具备了本土起源和连续发展的历史路径,孕育了自身进取创新的精神品格,萌发了牢固凝聚的统一观念,确立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走向,为追求文化互鉴而造就了和平质格与友好纽带。云南青铜文化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共同塑造奠定了基础,为西南边疆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大势底定了最核心的文明根脉和精神特质。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彭无情,印浩然.浅论中华文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柢作用——基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阐析[J].新疆社科论坛,2023(6).

[4]刘庆柱,尚元昕.世界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J].中州学刊,2023(12).

[5]张胜.读懂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N].光明日报,2023-06-29(7).

[6]邢广程.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理解“第二个结合”[J].中国纪检监察,2023(14).

[7]南方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N].南方日报,2023-06-06(A3).

[8]汪家琪,翟奎凤.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哲学基础和内在逻辑[J].周易研究,2024(1).

[9]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06(3).

[10]郝亚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

[11]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J].理论学习与探索,2023(5).

[12]李禹阶.早期中华文明特质的构成与演进[J].中国史研究动态,2023(6).

[13]朱浒.从清史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J].历史研究,2023(4).

[14]霍巍.中国考古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24(16).

[1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7]段渝,刘弘.西南夷青铜文化及其文明的起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8]秦树才,高颖.西南民族形成问题探究:以“西南夷”为中心[J].思想战线,2018(2).

[19]杨须爱.试析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

[20]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县文物管理所.剑川象鼻洞旧石器遗址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21]李东红,马丽娜.坚守还是改变: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三大族系说”的多学科讨论[J].思想战线,2019(1).

[2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3]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与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关系[C]//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考古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4]李东红.云南青铜文化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思想战线,2020(3).

[25]杨帆.云南昆明羊甫头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01(4).

[26]马曜.从庄蹻王滇到汉武帝设置益州郡[C]//马曜文集:卷2,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27]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卷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8]薛倩.谁创造了古滇国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8-30(A6).

[29]张增祺.滇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0]闵锐.剑川海门口遗址综合研究[J].学园,2013(15).

[31]汪宁生.云南考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2]彭长林.云贵高原与岭南早期文化关系的考古学观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6(2).

[33]李昆声,陈果.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4]耿德铭.哀牢国与哀牢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5]闵锐,朱忠华,杨长城,等.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J].考古,2015(7).

[36]童恩正.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铜棺墓的族属[J].考古,1966(1).

[37]杨丽玉,王雅萍.祥云大波那铜棺与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工作(下)[J].今日民族,2020(12).

[38]李晓岑,韩汝玢.云南祥云县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铜器研究[J].考古,2010(7).

[39]刘建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J].红旗文稿,2023(12).

[40]张文璞.略论古滇国青铜器[J].中国美术,2014(5).

[41]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J].学习月刊,2023(8).

[42]肖明华.滇青铜文化与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J].四川文物,2008(4).

[43]段渝.论藏羌彝走廊青铜文化区域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

[44]顾世丹.探讨李家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中的地位[N].玉溪日报,2022-08-16(2).

[45]韩佳妍.探究云南古滇文化符号多样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1).

[46]张吉洪.古滇王国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J].雕塑,2012(2).

[47]白兴发.古滇国主体民族及与周边民族关系考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2).

[48]杨勇.云贵高原出土汉代铜钟研究[J].考古,2022(9).

[49]范恩实.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7-31(A6).

[50]韩庆祥,方兰欣.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12(4) .

[51]高江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J].红旗文稿,2023(12).

[52](唐)杜佑北宋版《通典》[M].[日]长泽规矩也,尾崎康,校订,韩升,译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3]李宇舟.论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中的“南中大姓”[J].广西民族研究,2024(5).

[54](唐)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A]//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卷2[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5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6](元)郭松年.大理行记[A]//(元)郭松年,李京.《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M].王叔武,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57]张增祺.云贵高原的西南夷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8]方国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59]李昆声,闵锐.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研究[J].思想战线,2011(4).

[60]段渝.论商代长江上游川西平原青铜文化与华北和世界文明的关系[J].东南文化,1993(2).

[61]李世武.多民族本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

[62]方铁.云南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2013(7).

[63]闫昭宁,王振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旨向[J].广西民族研究,2024(2).

[64]张颐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J].红旗文稿,2023(12).

[65]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66]王蕙.云南“多族同舞”艺术形态的文化解析[J].民族艺术研究,2023 (3).

[67]葛绍彤.云南石寨山青铜器的艺术特色[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6).

[6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9](南朝)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0](晋)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71]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

[72]周伟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机制探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4(3).

[73]霍巍.从中国西南青铜时代看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J].社会科学,2024(10).

[74]费孝通.开创学术新风气——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的讲话[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3).

[75]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①如《关注_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笔谈五篇)》,《红旗文稿》2023年第12期;《深刻认知与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笔谈五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王学斌、段妍、赵懿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笔谈五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②“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参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4-11页。

③“可以说剑川海门口是当时整个云贵高原(青铜)冶铸技术最早的遗址。”参见李昆声、闵锐《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研究》,《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④两次遗址考古即:2003~2004年洱海银梭岛遗址发掘,它是云南迄今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8年发掘的剑川海门口遗址,开启了云贵高原青铜文化的大门。参见闵锐《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2009年第8期,3-22+97-102页;闵锐、万娇《云南大理市海东银梭岛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8期,23-41+97+103-106页。

⑤昭通霍承嗣墓壁画 “夷汉部曲”中的人物有披毡与跣足的习俗,参见《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63年第12期,1-6+2+49-52页;大理下关城北制药厂墓葬出土“干栏式”建筑,参见杨德文《云南大理市下关城北东汉纪年墓》,《考古》1997年第4期,63-72、101-102页;大理下关大展屯汉墓出土了水田池塘模型,参见杨德文《云南大理大展屯二号汉墓》,《考古》1988年第5期,449-456页;可以说明“梁堆墓”文化仍然保持了“西南夷”青铜时代的基本面貌。大量的陶人俑、动物俑,再现了云南青铜时代人俑、动物俑的风格,这一时期的陶器仍然闪耀着云南青铜时代的余辉,参见李东红《云南青铜文化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思想战线》2020年第3期,89-97页;据文献记载,初唐时期洱海周边民族群体的生活习尚,仍然保持了云南青铜时代的文化习惯,参见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417-442页。

⑥“从《南诏图传》中依图可见南诏国种植水稻,使用铜鼓,流行祭祖、纹身、跣足习俗”,参见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128-150页;“除 ‘俗皆跣足’‘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栋下宇,……,上阁如车盖状’这些‘西南夷’民族习俗外,此外还有发达的冶金业、铸造业、纺织业、畜牧业等传统民族行业”,参见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171-206+208+215页;另据《新唐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唐王朝册封南诏国王异牟寻为云南王,异牟寻遣使尹辅酋等人向唐进谢“献铎鞘、浪剑、郁刃、生金、瑟瑟、牛黄、虎珀、氎、纺丝、象、犀、越睒统伦马”,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2011年,6275页。同样《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条”也提到了南诏使臣“献铎槊浪人剑”,参见王欽若等编撰,周勛初等校订《册府元龟》,第11册,凤凰出版社,2006年,11249页。可见至南诏国时,特色浓郁的传统民族产业依然兴盛。还有研究认为南诏王室护卫 “羽仪”所执兵器 “铎销”,与云南青铜文化中的锯齿形器如出一辙,参见剑川石窟考古研究课题组《剑川石窟——1999年考古调查简报》,《文物》2000年第7期,71-84页。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总结,例如:以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云南青铜文化,其创造者滇族,即是后来的西爨白蛮,南诏是云南青铜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参见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3-8+469-487+490页;尤中系统地展示了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参见尤中《从滇国到南诏》,载《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0年,3-71页。因此完全可以说,南诏文化承接了云南青铜文化、西爨文化的基本面貌。

⑦参见李晓岑、韩汝玢、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文物》,2004年第11期,75-85页。崔剑锋、吴小红、李昆声等《古滇国青铜器表面镀锡和鎏金银技术的分析》,《古代文明》2005年,339-352、413-414页。刘成、田丹玉、潘娇等《云南昆明石寨山出土汉代青铜器的初步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3年第5期,35-46页。

⑧“从晋宁出土的许多铜俑及镌刻的人物上来看,……,除滇人外,分出男女各七个不同的民族。”参见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3-8+469-487+490页。

⑨参见邹芙都《滇楚古代青铜文化比较研究》,2001年云南民族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集;邹芙都、江娟丽《滇楚青铜兵器比较研究》,《南方文物》2002年第3期,21+45-47页。

⑩“永昌郡,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3513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876.41;G122;D633

引用信息:

[1]李宇舟.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形塑起源中的作用和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4):55-64.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XMZ03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唐宋时期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ZD202406)阶段性成果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