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4, v.46 128-137
数智赋能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23&ZD087)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数智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当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点与创新驱动引擎,不断催生出乡村休闲农业元宇宙、乡村数字艺术及乡村非遗数字化等新业态、新场景与新模式,建构起质态跃迁的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通过搭建“三生体系”——乡村数字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构造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底层运转机制,其中,乡村数字文化“生”产是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乡村数字文化“生”活为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以人为本”提供了保障,乡村数字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效能的底座。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即在顶层设计层面,立足“三生体系”推动乡村新质生产力布局;文化根基层面,锚定乡村文化图腾赋能创意性保护与开发;技术底座层面,夯实数智科技构建数字时代乡村叙事;人才基座层面,提升乡村居民数智素养与主体效能。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5-01-17)[2025-01-17].https://cnnic.cn/n4/2025/0117/c208-11228.html.

[2]中国网信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EB/OL].(2022-01-26)[2025-01-17].https://www.cac.gov.cn/2022-01/25/c_1644713315749608.htm.

[3]中国网信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EB/OL].(2024-05-16)[2025-01-17].https://www.cac.gov.cn/2024-05/15/c_1717449042791246.htm.

[4]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交流,2024(1).

[5]肖龙,马超峰.乡村数智化治理的新质生产力逻辑、机制及进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

[6]陈健,张颖,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J].经济纵横,2024(4).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EB/OL].(2024-10-28)[2025-01-17].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3529.htm.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11]黄昌勇,解学芳.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术月刊,2017(5).

[12]向勇.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价值旨归和逻辑进路[J].艺术百家,2024(3).

[13]魏鹏举.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科技融合与人文经济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6).

[14]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3).

[15][美]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M].张恭启,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

[16]解学芳,林舒原.AIGC时代人工智能艺术创新机理与AI价值对齐[J].数字文化产业研究,2024(1).

[17]张晓溪.论数字乡村的“地方性”[J].社会科学战线,2024(4).

[18]Griswold W.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M].Sage,2012.

[19]刘鹏飞.新乡土美学初现:看羊磴如何演绎“乡土而新奇”[EB/OL].(2024-07-06) [2025-01-17].http://art.china.cn/txt/2024-07/06/content_42853483.htm.

[20]权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路线图及其未来发展逻辑[J].中国文艺评论,2022(8).

[21]林琰,李惠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活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3).

[22]范建华,邓子璇.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复合语境、实践逻辑与优化理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2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4]邓小南,渠敬东,渠岩,等.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学术研究,2016(10).

[25]柴冬冬.被展示的流传物:当代中国短视频文化的“乡俗叙事”及其表征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23(7).

[26][德]卡尔·雅思贝尔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李雪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2023-02-27)[2025-01-17].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28]张祝平.以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24(2).

[29]杨建武.乡村治理智能化赋能共同富裕:内在耦合、现实梗阻与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49;G249.2

引用信息:

[1]解学芳,林舒原.数智赋能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46(04):128-13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23&ZD087)阶段性成果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