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信息公告

下载中心

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545,203
今日访问量:4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创刊时间:1979
主编邮箱: xnmdxuebao@126.com
联系电话: 028-8552207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3926
国内统一刊号(CN): 51- 1671/C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本刊常设栏目有民族学人类学、文学、哲学、宗教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并适时推出贴近学术前沿的焦点、热点问题的相关专题特色栏目。本刊诚请国内外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厂大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本刊门户网站及投稿系统http://xnmzxbsk.ijournal.cn

 

2024年11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宪制逻辑

田钒平;张耀;何嵘;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与根本保障,通过法治方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而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宪制逻辑,则是以法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宪制是赋予宪法或宪章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基础和前提,对宪制逻辑的分析和认知,既要关注静态的宪法文本,但更应关注动态的宪法演进历程。考察我国的宪法演进史,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新中国和制定社会主义宪法的主导力量,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宪制前提;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宪制理念;社会主义制度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了坚实的宪制基础和宪制结构,三者层次分明又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宪制逻辑。

2024 年 11 期 v.45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治视野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范基础及其构建路径研究”(23XMZ059);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GMC-039);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文化与西南区域文明互动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蜀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历史经验、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研究”(HDZX20241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2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基础、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纪志耿;伍艳;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先进生产力赋能、取代传统生产力的过程。在民族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警惕因狭隘理解科技进步而对传统产业产生“挤出”或“破坏”效应。经济学家将这种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双重影响归结为“创造性破坏”效应,该理论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阐释的理论根基。具体到民族地区,通过引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的发展动能得到激发、区域优势得到发挥、人才支撑得到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得以构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创造性效应”逐步显现。囿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还要规避产业高水平重复建设风险、科技建设的内卷化竞争、“机器换人”的就业矛盾和新旧动能接续发展的难题,主动应对科技创新中的“创造性破坏”效应。在发展“资源节约型”新质生产力、“环境友好型”新质生产力、“就业优先型”新质生产力和“数字普惠型”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中,实现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与新型业态的科技、质量和效能整体跃升,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转化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2024 年 11 期 v.45 ; 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农兴川重要指示精神的发展脉络与思想特质研究”(SCJJ23ND2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3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陆地口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实践及形成机理——以MH口岸为例

王明东;刘沫含;

陆地口岸特殊的战略位置,决定了该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空间与结构的双向建构,是陆地口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实践及形成机理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为国家顶层设计和边民空间行动提供了知识资源和行动准则,国家与身体共同在场,生产出交叠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实现由结构到空间的浸润;边民在空间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累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经验,经由时空延伸下的例行化和区域化,作用于其他类似的空间场域,印证并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理性、普适性和持续性,实现由空间到结构的整合。

2024 年 11 期 v.45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口岸建设发展研究”(2023CX0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重大项目“云南史话丛书”(SKPJZD202201); 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人才专项(YNWR-YLXZ-2019-001)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1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型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朱尉;周文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治理的主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进入以移动媒体、数字网络为主要特征的全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承担着巩固思想基础和凝聚精神力量的关键任务,需要厘清新型主流媒体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互嵌关系,探索新型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以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为指引,以“系统融合”思维贯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实践,从“更新传播观念、强化主体表达、创设意义共享、搭建文化空间、建构互动机制”五个维度创新文化传播路径,能够强化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归属与文化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2024 年 11 期 v.45 ; 国家社会学科基金项目“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贡献研究”(24BDJ028)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4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劳动维度

安学斌;黄超;

劳动是使猿变为人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决定要素,亦是人类历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力。人类通过生产性、生活性、知识性劳动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通过劳动提供物质基础、动力智力、社会条件等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发展,同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劳动促进了人全面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教育兴盛、社会和顺。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自然也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存在、赓续发展与开发应用。因此,人类劳动是科学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机理与本质的本源视角,也是更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赓续发展、有效应用的基本进路。

2024 年 11 期 v.45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各民族共享文化元素的挖掘、整理与阐释研究”(22AMZ012)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 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学术资讯

相关规范

政策法规

友情链接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